古代|为什么按照古代食谱做的菜都不好吃?( 二 )
文章图片
No.2 贰
既然中国古代食谱不真实、不客观、带有太多的阶级和个人情绪色彩 , 为什么还要研读它们?
文字和知识代差 , 是最值得纳入阅读思考的部分 。
王尔德的作品比莎士比亚的好看、村上春树的作品比川端康成的好看、金庸的作品比曹雪芹的好看 , 并不意味着王尔德的成就高于莎翁、村上的成就高于川端、金庸的成就高于曹雪芹 。
好不好看 , 是历史持续发展 , 让新的表述方式、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哲学思考 , 加持在文字中的时代红利 。 而伟大本身 , 则是创作者超越自身所处时代的眼界和魅力 。
打个比方 , 在没有度娘的时代 , 见多识广的梁实秋 , 描述美国的华人们把一种名叫“古德异克”的海蚌切薄片爆炒 , 滋味浓郁 , 足够惹人口水;但今天上网一查就能知道 , “古德异克”无非就是司空见惯的象拔蚌 , 那些足不出户的写手们 , 也能看图说话把它的味道写出个大概 。
在资讯畅通、信息对等的时代 , 读者的见识越来越广 , 口味越来越刁 。 对美食家们来说 , 眼界底蕴的要求也就更高 。
50年前写出《雅舍谈吃》的 , 是大师梁实秋;50年后再写这类浅尝辄止的饮食小品 , 只能称为文学爱好者 。
更何况年代更久远、知识背景更不健全的林洪、李渔、袁枚 。
在一个没有检索工具、没有影像资料、没有成熟理化生知识体系、甚至没有让人长途旅行感受各地风物的交通工具的时代 , 能依靠个人的博闻强识、依赖双脚和马匹去各地游历 , 并写下《随园食单》的袁枚 , 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
文章图片
△岳麓书社“小品雅集”《随园食单》插图
No.3 叁
明朝人王士性说过 , 若论“杀生” , 闽浙一带地方最厉害 , 因为吃海味太多 。 六畜无论大小 , 每只最起码可供一人吃一顿 , 但海里的各种虾蟹贝类 , 体积很小 , 一餐动辄吃下几十、上百 , 过几年回头看看 , 都不知到底吃了多少 。
事实上 , 除了沿海地带之外 , 千百年来 , 大部分中国人对海产不热衷也不熟悉 。 古人对水产的排序是“一湖二河三溪四海五塘” , 认为太湖蟹、黄河鲤、长江刀之类的才算是水产至味 。 海产仅略胜于水面狭小且不流动的塘产 , 恐怕在全世界拥有海岸线的国家里 , 这是最低的评价了 。
故宫博物院至今保存着康熙年间的《海错图》 , 作为皇家生物图谱 , 它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海产相当程度的认知 。 但以今天科学的标准来看 , 这份图谱最多只能算是漫画;与之同时代李渔的《闲情偶记·饮馔部》则是在鱼、虾、鳖、蟹后近附带了一条“零星水族” 。
但在《随园食单》中 , 袁枚为海产单列了一章“海鲜单” , 除了参鲍翅肚之外 , 还列举了瑶柱、墨鱼蛋、淡菜(青口)、蛎黄(生蚝)等沿海渔民真正日常食用的海鲜 。
这固然与18世纪食物保鲜技术的突飞猛进、乾隆朝交通运输基建的完善 , 使得海产品走入更多中国人餐桌有关 , 但更大程度上 , 则反映了袁枚个人曾经为官江苏多年 , 且游历闽、浙等沿海各地的人生经历 。
在《随园食单·海鲜单》中 , 他的很多措辞都很耐人寻味:“古八珍并无海鲜之说 。 今世俗尚之 , 不得不吾从众 。 作《海鲜单》 。 ”
站在传统文人立场 , 他认为海鲜不属于古代经典美食的范畴 , 但具体到海鲜名目种类 , 袁枚倒是一点都不吝惜对海鲜的溢美 。 这种矛盾 , 已经从一个侧面 , 窥见了袁枚本人的阅历涵养与性格特质 。
推荐阅读
- 盒装|牛奶为什么盒装的会更贵?辨别清楚这“3不同”,再买就会挑了
- 红烧肉|蒸馒头时为什么要放白糖?很多人不懂,怪不得发面慢,馒头又难吃
- 沙拉酱|饭店的肉松小贝为什么那么好吃,主要是多了这一步
- 古代|国博推出古代饮食文化展 品读中国的味道
- 辣白菜|为什么鲜族的“辣白菜”这么好吃?原来腌料有讲究,快来学一学吧
- 脆爽|饭店的酸辣土豆丝为什么脆爽好吃?把步骤都告诉你,开胃下饭
- 茶点|喝茶的时候,为什么要准备一些茶点呢?快来我告诉你答案~
- 糯米粉|轮船底部为什么会长海鲜?为什么轮船底部的海鲜不可以吃?
- 烂根|啤酒养花,为什么植物反而更易烂根黄叶?归咎于这3点
- 肉馅儿|为什么你的馄饨馅儿又柴又干?第一步就做错了,难怪肉馅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