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美食为媒 架起沟通之桥
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 , 在异国他乡读书 , 吃上一顿地道的家乡美食可谓最惬意的事 。 所谓游子离家思乡愁 , 浓浓的故乡风味正可缓解一二 。 中国留学生一边各显神通慰藉自己的中国胃 , 一边在适应当地饮食习惯的同时 , 将中国食物介绍给当地的同学、朋友 , 搭起饮食文化交流的桥梁 。
艰辛的大厨之路
因吃不惯当地食物 , 加上国外的中餐价格太高 , 很多中国留学生都会选择自己做饭 。
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读本科的朱文琦在出国留学之前基本没有做过饭 , 最多就是煮面条 。 而到吉隆坡读书后 , 朱文琦的做饭手艺日益精进 , 成了连卤味都不在话下的“超级大厨” 。 “成为大厨的过程是不易的 , 我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 。 ”朱文琦坦言 。
朱文琦告诉笔者 , 她遇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于3个方面 。 首先是调料的选择:要做地道的中餐 , 有些调料需要到中国超市购买;其次是食材的选择:有些中餐需要的配菜比较难找 , 价格也比本地蔬菜高;最后是厨艺在短时间难以突破:看着菜谱觉得会了 , 手的操作却赶不上 。 “尤其是火候和调料剂量 , 太不好掌握了 , 比如 , ‘适量’是什么量?多大的火算是小火?”朱文琦说 。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就读的棣明珠在解决一日三餐时也遇到了困难 。 刚出国时 , 棣明珠蒸米饭 , 都不知道放多少水 , 还是一位同学教给她如何用手指测量水的深度 , 水应该高过米多少 , 才慢慢掌握 。 对她来说 , 切菜就更难了 , 不仅姿势不标准 , 速度、精细度等都跟不上 。 以至于放假回国 , 在妈妈的指导下练刀工成了棣明珠的假期必修课 。
饮食习惯相互影响
虽然“中国胃”很难改变 , 但出国读书一段时间 , 中国留学生们也在慢慢接受当地的饮食习惯 。
就读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王美晨刚开始觉得适应不了当地多油炸、少调料、烹饪方法相对单一的食物 , 也不喜欢喝咖啡和热巧克力 。 “现实是 , 你找不到别的喜欢喝的饮料 , 比如国内走几步就有的奶茶店 , 当地就没有 。 ”但让王美晨没想到的是 , 读了1年的研究生之后 , 自己的饮食习惯也在慢慢改变 , “如今 , 我每天都会喝一杯咖啡 。 ”
和王美晨一样 , 朱文琦也被马来西亚的饮食习惯所影响 , 开始喜欢喝糖水、吃早茶 。
“在美国待了4年 , 我觉得不能简单描述为接受了当地的饮食习惯 , 而是家乡饮食习惯和当地饮食习惯相互影响、逐渐融合的过程 。 ”棣明珠说 , 比如自己主动去了解美国食物的制作过程 , 也在尝试一些之前没用过的调味品 。 在这个过程中 , 她觉得自己的饮食习惯也在渐渐发生变化 。
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 , 美食除了让自己的味蕾得到享受之外 , 还拉近了和当地朋友之间的距离 。
棣明珠会和美国同学分享中国的小零食 , 也会邀请他们在自己的住处聚餐 , 亲手做一桌中国菜 。 “大家都非常喜欢中国菜 , 也对中国菜背后的文化很感兴趣 , 一顿饭下来 , 彼此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 。 ”
在笔者采访的几位中国学子看来 , 邀请外国同学吃中国菜是不同文化碰撞的过程 。 他们认为 , 饮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 中国留学生可以通过饮食 , 架起文化沟通桥梁 。
“我在给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及朋友介绍中国菜时 , 他们也会跟我讲一些自己家乡的食物 , 比如有一位来自日本的同学曾带我吃寿司 , 并介绍其做法 。 ”王美晨说 。
【过程|美食为媒 架起沟通之桥】
推荐阅读
- |葱蒜风味的香烤吐司条,外脆里嫩,鲜香又解馋,孩子爱吃的美食
- 辣椒|同样是吃货,为何福建胖子少?看完福建人的一日三餐你就明白了
- 牛奶|别管工资高低,多囤这3种美食,营养又解馋,家中老少皆可吃
- 烤鸡蛋|想吃地道又丰盛的新疆美食?到和田夜市逛一逛!
- 肉松|别管有钱没钱,开心过年!5款美食提前囤,一家大小都爱吃
- 盒装|牛奶为什么盒装的会更贵?辨别清楚这“3不同”,再买就会挑了
- 食材|家常美食推荐:油焖大虾,墨鱼排骨汤,蒜蓉粉丝蒸扇贝,营养美味
- 女生|谁来买单?广东5名女生喝酒后全部醉倒,服务员为难了
- 生活|明日腊月初一,6种“福果”记得吃,老传统别忘,为家人祈福纳祥
- 调料|新年临近,若不差钱,这5款“年货美食”遇见别错过,好吃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