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古代荔枝如何进宫?( 二 )


让荔枝真正变得家喻户晓的 , 不是曹丕 , 而是几百年后的杨贵妃 。 “长安回望绣成堆 , 山顶千门次第开 。 一骑红尘妃子笑 , 无人知是荔枝来 。 ”杜牧的这首《过华清宫》 , 讲述了唐玄宗用快马运送荔枝以讨杨贵妃欢心 , 这并不完全出于虚构 。 据《新唐书》记载 , 杨贵妃喜欢吃荔枝 , “必欲生致之” , 一定要吃新鲜的 , 于是唐玄宗“乃置骑传送 , 走数千里 , 味未变已至京师” 。 这种运送荔枝的速度 , 在古代可谓“光速”了 。
将荔枝树种在木桶里运输
【龙眼|古代荔枝如何进宫?】荔枝属于比较娇贵的水果 , 在运送时不仅要求速度 , 储藏也有讲究 。 其中一种储藏方法是 , 将荔枝果装入瓷坛、大竹筒等容器内 , 再将容器的口部密封;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荔枝的蒂部用蜡封住 , 再浸入水中 。 目的都是尽量隔绝氧气、避免碰撞 , 减缓荔枝腐败的速度 。 蔡襄的《兴化军曹殿丞寄荔支》有“彩毫封处曾留意 , 筠笼开时不减香 。 风色甚豪应少损 , 路程差近得分尝”的句子 , 记述了在密封的竹笼内厚铺荔枝叶 , 使荔枝经过较长时间运送后色香不减的情况 。
除了严密保护并派健卒好马一路狂奔外 , 古人还想出了更耗费人力物力的方法保证荔枝的新鲜度 。 宋徽宗赵佶喜欢吃荔枝 , 也喜欢观赏荔枝树 , 便让当时的荔枝产区之一福建选择一些小巧玲珑且已经挂果的荔枝树 , 移栽到大花盆中 , 再通过水运的方式将这些荔枝树运到北宋的都城汴梁 , 摆放在宣和殿内 , 形成荔枝树在宫中生长的假象 。 对于这种劳民伤财的举动 , 宋徽宗丝毫不以为耻 , 还写诗吹嘘:“密移造化出闽山 , 禁御新栽荔枝丹 。 ”
事实上 , 宋徽宗想出的这种方法 , 虽然成本高昂 , 但确实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荔枝的新鲜度 , 此方法一直到清朝还在沿用 。 清人沈初在他的《西清笔记》中 , 记载了他目睹清代福建地区官员进贡荔枝的场景:官署中摆放着几百个大木桶 , 每个木桶里都栽着一棵荔枝树 。 到了要进贡的时候 , 就从几百棵荔枝树中挑选数十棵枝干粗壮、挂果较多的 , 装船北上 。 船上还必须准备大量的福建本地清水 , 在运输途中用以灌溉 。 沈初在书中还指出 , 福州往北走二百里水路 , 有一个地方叫作“水口” , 荔枝树过了水口 , 便不再生长 。 所以如果想要进贡 , 必须把握好经过水口的时机——要等到荔枝挂果以后 。
安全进宫的荔枝所剩无几
山高路远 , 旅途颠簸 , 再加上从南到北的气候变化 , 运送到宫中的荔枝最终数量能有多少呢?沈初在《西清笔记》中道出了实情:“一本仅存二三枚 。 ”也就是说 , 运到北京的时候 , 一棵荔枝树上仅剩两三个果子了 。 这样算来 , 每年到达皇帝手中的荔枝 , 不过一二百个而已 。
清宫档案中记载的进贡荔枝数目 , 与沈初所记亦相差不远 。 如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 , 福建巡抚吴士功进贡的五十八桶荔枝树到达宫中 , “共结荔枝二百二十个 , 本日交吊下荔枝三十六个之内 , 拿十个进宫供佛 , 其余随晚膳后呈进 , 旨明日早膳送” 。
这些“硕果仅存”的荔枝 , 想必味道也早已不能使人满意 。 然而它们仍然备受宫廷珍视 。 清代档案《哈密瓜蜜荔枝底簿》中记载 , 吴士功进贡的荔枝树 , 到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仍然活着 。 这一天“交来荔枝二十个 , 随果品呈进 , 上览过恭进皇太后荔枝一个……赐皇后、令贵妃、舒妃……和贵人 , 每位鲜荔枝一颗” 。 连皇后、贵妃这样地位的人 , 也只能分到一两个鲜荔枝 , 可见荔枝在宫中之稀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