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陆|旧貌换新颜 “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最近,一条来自地球最南端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任务已圆满完成,新一代长城站地震台正式运行 。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南极长城站地震台的成功改建,标志着中国在南极地震观测基础设施和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
对公众来说,这个消息让更多人知道“哦,原来南极也有地震台站”,也让人们好奇这个建在冰天雪地里的地震台有什么“特殊功能”,改建后的它又有什么“新式武器”?
34年来,哪些变了? 远程实时监控和传输数据
从1985年长城站地震台建成投入使用,到现在已经是34年的时间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长城站地震台一直承担着我国在南极的地震观测任务,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务国家安全、推动极地地震观测科学发展、提升我国极地观测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
实际上,改建的建议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有专家提出了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向科技日报采访人员介绍,近年来,因地震台初建时期所使用的材料和仪器装备等技术原因,又长期受到南极地区极端灾害性天气影响,长城站地震台观测房受损严重 。特别是2018年3月,长城站遭遇罕见大风,地震台观测房损毁严重,加上建筑材料腐化,经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部门和研究所多方综合研究后认为,地震观测房已不具备修复的必要,考虑到后续还有大风,为避免造成设备、线路受损和环境破坏,长城站组织越冬队员拆除了观测房,地震观测工作被迫中断 。恢复并改善南极地震观测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成为非常急迫的需求,长城站地震台改建得到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部门的批准,列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任务 。
新一轮的改建工作是从去年年底开始的 。
2018年1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常利军研究员随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长城站开始实施地震台改建任务 。这项工作持续了两个多月,在长城站多次统一协调下,十余名后勤保障人员和科研人员齐心协力,克服了南极冰天雪地的极端气候影响,利用站上装载车、吊车、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完成了老地震台建筑垃圾分类清理、材料和设备的运送、新地震观测房地基的开挖浇筑和观测房的吊装以及摆坑的开凿和浇筑等工作,并布设了新购置的极地版低温甚宽带地震仪 。
改建后的地震台实用、坚固、耐久、美观,背景噪声低,具有远程实时监控能力和数据传输功能,也具备长期无人值守情况下正常运行的能力 。
改建后的长城站地震台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为开展南极地震学研究提供高质量地震观测数据,有助于加深对南极地区地震活动的认知和研究,探明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深部结构,为我国实现全球地震观测网络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南极建地震台,有多重要? 研究地球磁场的重要窗口
南极有地震吗?我们为什么要在南极建地震台?是关注地震的人们最喜欢问的问题之一 。在互联网出现后,这个问题更是过一段时间便出现在各大论坛上,引来一番讨论 。
南极洲在地球最南端的高纬地区,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气候极端恶劣,被称为世界的“冰级”“寒极”和“风级” 。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 。
因为没有人烟,少了人为干扰,南极成为了科学家们最爱的地方,这里是开展地震观测与研究的极佳场所 。又因为这里是太阳风、磁层、高层大气能量耦合和交换的重要部位,地球磁场变化比中低纬度地区复杂得多、丰富得多,被认为是研究地球磁场的重要窗口而受到各国地球物理界的高度关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