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芝麻粒”大小心脏模型问世


器官|“芝麻粒”大小心脏模型问世
文章图片
【器官|“芝麻粒”大小心脏模型问世】心脏模型发育的再现性 。图片来源:Sasha Mendjan等
奥地利科学院生物学家Sasha Mendjan和团队使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培养出芝麻大小的心脏模型,又称心脏线 。它可以自发地进行组织,在不需要实验支架的情况下发展出一个中空的心房 。这项进展使得科学家能创造出一些迄今为止最真实的心脏类器官 。相关研究5月20日发表于《细胞》 。
此前,科学家已经制造出3D心脏类器官,这种方法通常需要组装细胞和支架,就像用砖块和砂浆建造房子一样 。但是,这些类器官不能像人类心脏那样对损害作出响应,因此往往不能作为良好的疾病模型 。
“组织工程学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有用,比如测量心脏收缩 。”Mendjan说 。但在自然界中,器官不是这样形成的 。在胚胎时期,器官通过一个叫做自组织的过程自发地发育 。在该过程中,细胞模块能相互作用,并随着器官结构的出现和生长四处移动和改变形状 。
“自组织是自然界形成雪花晶体或鸟类群体行为的方式 。这很难设计,因为似乎没有计划,但仍有一些非常有序和稳健的结构出现了 。”Mendjan说,“器官的自组织更有活力,很多事情我们不了解 。我们认为这种‘隐藏的魔法’式发展,是目前疾病没有被很好地建模的原因 。”
Mendjan团队想要在培养皿里模拟自组织发育 。他们以特定的顺序激活所有参与胚胎心脏发育的6个已知信号通路,诱导干细胞自我组织 。随着细胞分化,它们开始形成不同的层——类似心脏壁的结构 。经过一周的发育,这些类器官自组织成一个有封闭腔的3D结构,几乎重现了人类心脏的自发生长轨迹 。此外,研究小组还发现心脏壁状组织能有节奏地收缩,挤压腔内的液体 。
该团队还测试了心脏类器官对组织损伤的反应 。他们用一根冷钢棒冷冻部分心脏类器官,并杀死该部位的许多细胞 。通常在心脏病发作等损伤后人们能观察到细胞死亡 。研究小组立即发现,心脏成纤维细胞(一种负责伤口愈合的细胞)开始向损伤部位迁移,并产生修复损伤的蛋白质 。
“我们希望该心脏模型能更自然地发展,从而预测疾病 。”Mendjan说,“通过这种方式,制药公司愿意将更多药物引入临床试验,因为他们对试验结果更确定 。” (冯维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