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种|谁是植物新物种的发现者


新种|谁是植物新物种的发现者
文章图片
2021年发表的封怀木属,第四作者 Yu-qiang Chen是它的发现者 。
新种|谁是植物新物种的发现者
文章图片
自然标本馆的“物种相册”
争端
“这件事争论了好几天,双方都觉得自己有道理 。”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原植物引种保育主任刘金刚略显无奈地对《中国科学报》说 。
2017年12月,刘金刚等人在“跑野外”时,拍摄到一种挖耳草,回去经比对研究后,认为是香港地区的新记录物种:斜果挖耳草 。后又去采集标本,确认了这一发现 。
2020年底,刘金刚将斜果挖耳草和其他香港植物新记录(共17种)写成论文,投到《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前不久,文章正式发表,刘金刚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提及这一发现 。有网友留言称:2008年就拍到该植物,2018年有网友也在香港的自然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照片,因此该植物是他们首先“正式提出的新记录” 。留言中不乏“多上去(论坛)看看有什么好东西,直接拿去发表,方便又省事”,不提其他人的功劳,此乃“不正之风”,需“好自为之”之类的言词 。
“发现这个植物时,网络上并没有照片,网上最早的照片是2018年底发布的 。”刘金刚告诉《中国科学报》,“退一步讲,即使先看到网上的图片,也无法按图索骥,因为论坛不允许公布植物的拍摄地点 。再退一步讲,即使是看到网络信息才知道这个新记录,如果没有向拍摄者索取更多的信息,自己采集并发表了,在学术上也没有问题 。拍摄者将信息发布到网络上,所有人都可以参考;如果拍摄者想获得发现权,应该自己发表或找专家合作发表后再公布消息 。”
去年年底,华南植物园一位植物分类学家也遇到类似事件 。因为植物爱好者曾为这位分类学家采集标本时带路并补采标本,最后仅在致谢中被提及,爱好者认为自己的贡献没能很好体现 。因此,双方在网络上争论了很久 。
“华南植物园分类学家遇到的这件事一开始可能因为双方沟通不善才造成很大分歧,后经多次协商,分类学家发表了论文勘误,事情才算平息 。”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高级生态学主任张金龙对《中国科学报》说,“随着植物爱好者越来越多,关于植物新物种发现之争可能会越来越多,从中可以看出,科学家和爱好者对新物种命名权的理解和认知有不小偏差 。”
从发现到发表
按照国际惯例,新物种的发现者有权为该物种命名 。
“现在植物爱好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专业,很多专业人士也是从爱好者成长起来的 。但要描述和发表一个新种,学术界目前只认研究论文 。”张金龙说,“发表新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而且过程费时费力,超出了一般爱好者的能力范围 。”
张金龙解释说,从发现一个新物种到发表论文、得到学术界承认,中间有很多事情要做 。
分类学家在野外考察或在论坛、图库浏览照片时,如果感觉某植物可能是新种,就会去采集标本,做形态解剖,再系统查阅不同标本馆已有的标本,经过细致比对,才能弄清楚和近缘种的区别,最终确认是新种 。而要将新种发表,还要为其命名、绘图、撰写描述,指出和近缘种的区别,并编写包含新种和近缘种的检索表 。有时,为了呈现分类单元之间演化的关系,还要建立分子系统树 。上述工作都做好了,才能撰写论文 。新种的种名必须为拉丁文,而描述和鉴定特征一般要用英文 。论文投稿到学术期刊,经过几位专家评审之后再进一步修改,最后发表出来才算获得确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