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科研诚信为何如此重要,却又容易失范?

最近一段时期,关于科研诚信的话题再次引燃整个网络 。暂且不论这次事件最终如何收尾,此次争论的意义在于再次引发科技界对于科研诚信的关注与反思 。
笔者担心的是,事件过后一切又回到老的模式上,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为此,必须从宏观层面剖析一下科研诚信如此重要,却又如此容易失范的原因 。
如果不能从根源处找到失范的原因,那么科研诚信事件就会像流感一样,隔一段时间就发生一次 。如果问题长期累积而得不到妥善处理,最终将影响社会对科技共同体的整体认同,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地方 。
痛定思痛,彻底厘清问题产生的深层结构,这才是我们当下的努力对于未来的意义所在 。
在人类社会中,诚信是维持社会秩序的规则集合 。它的标准结构是,诚信=领域+规范 。各行各业的诚信集合构成了国家的声誉资本 。基于这种理解,科研诚信=科技领域+科技规范 。
科研诚信在诚信集合中实在是一个新生事物 。在破解当下的科研诚信困境之前,还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即科研诚信的生产结构 。
科研诚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生产链条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生产者(科技人员)、成果评价(公共领域的认定)与消费者(国家与社会) 。如果科研成果被认定(真/假、对/错等),那么由此产生的诚信价值一部分以承认的方式回馈给成果的生产者,余下部分被成果的消费者分享 。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果一旦在公共领域被认定,国家拥有成果的部分诚信价值,原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国家以此积攒自己的声誉资本(无形资本) 。
因此,一旦生产者违规,导致出现科研诚信问题(学术不端),其获得的个人价值(承认价值)将被连本带利收回 。同时,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相当于生产者对国家与社会财富的恶意侵占与破坏(国家利益受损) 。通常国家为了捍卫声誉与尊严,会断然地对违规者实施严厉的惩罚 。
从宏观层面来看,科研诚信问题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国家诚信陷于公地悲剧场景所致 。
众所周知,国家资产的构成包括两部分: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 。有形资产是指国家通过各行各业的劳动所获得的所有实物资产,产权明确;而无形资产则是指那些有价值但不是以实物形式呈现的资产,其中声誉资本就是国家所拥有的最重要无形资产之一 。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交往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而交往的基础就在于相互间的信任 。信任的基础则在于诚信,缺乏诚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交易成本大幅提升 。无形资产的价值在扩大的交往世界得到了空前的彰显,没有诚信就没有世界的拓展 。国家声誉基于国家诚信,而国家诚信又是各行各业诚信的总和 。
时至今日,缺乏诚信的历史欠账让我们的很多行业仍深受其害:别人不信任我们的产品质量,我们为这种刻板印象交了太多的学费 。
因此,科研诚信作为国家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实在在是国家的财富 。但是,诚信这种资产的属性属于公共物品,导致其产权无法界定,生活在这个国家里的所有人都有权使用 。这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公地悲剧的困境,即所有人都想利用它获得收益,却又没有人为它付出 。这种局面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最终必将导致作为公共物品的科研诚信面临破产的危机 。
正是由于科研诚信的公共物品属性,导致对于违规者的惩罚总是不到位,慷国家之慨成为违规惩处时遭遇到的最大难题 。
由于国家的主体地位是虚拟的,按规则行事保卫国家的诚信财产,收益是不确定的,而潜在损失却是实在的;惩处放水,损失固定,而潜在收益无限,关键是国家受损,缺乏实质性的主体责任追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