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林建华:科研界“内卷”如何破?


林建华|林建华:科研界“内卷”如何破?
文章图片
林建华(未来论坛供图)
林建华是一位化学家,也是一位教育者 。
一路走来,他有过很多个“校长”头衔: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解放人的心智,释放人的内在潜力 。”
或许正因如此,当他畅谈对科技界一些问题的看法时,常常落点于对“人”的关注上 。
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期间,现任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首创主任、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ee委员的林建华接受了《中国科学报》采访 。
针对“清北博士到中学任教”、“非升即走”、内卷等最近科教界关注的话题,他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
《中国科学报》:近来有一种调侃:“清北博士的尽头是深圳中学”,是说因为待遇优厚,很多名校博士毕业生纷纷竞争深圳的中学岗位 。曾担任国内顶尖高校校长的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林建华:
我觉得这种现象的积极一面在于,我们确实应该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老师的待遇 。让真正优秀的人才流入中小学,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都会有很大的利好 。
我们现在很多问题都出在基础教育上,现行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少年儿童的创造潜力 。被扼杀以后,到了大学我们再想给他重建起来,就非常困难了 。
中国真是一个人力资源潜力非常大的国家,我们的创新局面不应该像今天这样,我们的贡献是完全可以更大的 。所以我很希望看到,更多来自好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去中小学任教,提高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 。
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些事情会走在前面 。未来如果有更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出好待遇,我们也乐见其成 。希望这些名校博士们,也能在中小学的岗位上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
《中国科学报》:有些博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们在求职中优先选择中学等单位,也是忌惮高校“非升即走”等制度 。您怎么看待越来越普遍的“非升即走”?这跟国外已经成熟的预聘制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林建华:
把预聘制和“非升即走”挂钩起来,是一种偏见 。预聘制本身的内涵要比“非升即走”丰富得多 。
预聘制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高校不仅要用优厚的条件去吸引最优秀的人,更重要的是,把人招进来后,要提供很多条件、很多支持来帮助这些年轻人成长 。所以根据很多国外高校的经验,预聘制下的成材率比传统模式要高很多 。
北京大学从2005年就开始施行预聘制,现在我们的年轻人真的是很优秀 。一方面他们来的时候就很优秀,另一方面我们在督促他变得更优秀,除了硬件支持外,还会指定一些资深“导师”去指引他成长 。
相反,“非升即走”是非常不好的一种说法,它暗含着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跟预聘制的精神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
【林建华|林建华:科研界“内卷”如何破?】前几天有人告诉我,一些高校一招就是上百人,然后就让写文章,写不出来文章就走,这不是什么正经事,是歪门邪道 。绝不应该把这种现象和我们的人事制度改革联系起来 。
《中国科学报》:从我们刚刚讨论的这些现象中,也可以看出“内卷”的风气在困扰着很多科研人员 。在您看来,学术界的“内卷”反映出哪些问题,该如何破解呢?
林建华:
前两天,我跟一位曾经的北大同事聊了聊 。他现在已经调到外地,做一个学院的院长 。他告诉我,差别太大了,在这所地方院校,至今仍然是根据一些数字在做管理: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申请到的经费等等,这些数字反过来都会变成工资的一部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