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科研诚信为何如此重要,却又容易失范?( 二 )


我们不妨看看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处理学术不端事件的——如果学术不端事件被证实,处理起来往往是干净利索,手起刀落 。
为什么这些发达国家会如此干脆?不是它们高尚或者有别的什么特质,而是因为它们清楚地认识到:如果纵容对于属于国家的公共物品(科研诚信)的侵蚀,不果断处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破窗效应”,即违规事件的仿效与扩散,随之而来的是共同体内部出现不可遏制的道德滑坡现象 。这些都会危及政府的诚信,这是不能承受的损失 。
为避免出现这种糟糕的局面,它们在事情起始处就严格遵守规范,按原则执行 。这种做法看似无情,但对于国家的代理者而言,实则收获了全社会的信任与认同,是政治收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 。否则,公众由信任到不信任只有一步之遥 。这种基于私利的考虑,反而阻止了不信任感的国际扩散,最终避免了国家利益受损的局面 。
同时,这种处理方式对于科技共同体而言也是有益处的,既捍卫了学术界的公平竞争,又有效遏制了可能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 。
再回到微观层面,作为科研诚信的产出者,科技人员通过自己的科研活动,完成了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跨越 。一旦其科研成果被社会认定,那么他将收获与此相关的利益与荣誉 。从这个角度来说,科研诚信构成了科技工作者个人价值的主要内容 。
由于社会在对其成果的认定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导致生产者总有弄虚作假或者夸大其成果价值的冒险性冲动,以此获得泡沫学术资本,从而扩大自己获得社会回报的资本基数 。
一旦这种盗窃科研诚信的回路建立起来,就会形成收益的正反馈,导致违规的人在竞争中迅速脱颖而出,即便后来发现有问题,处理起来难度也极大 。
当学术规范的执行与惩处存在治理缺口时,就会出现违规收益大于违规成本的情况 。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扭转,势必造成所有个体都趋向于通过制造泡沫资本肆意侵蚀公共诚信库存的情况 。这一方面会导致国家财富(声誉)受损,另一方面也会对遵守规范的个体形成制度性不公平,最终导致投机偏好被锁定在退化路径上无力自拔 。
学术不端是国际学术界的常见现象,区别只在于严重程度不同 。对于中国而言,问题在于对科研诚信的惩处大多停留在对个体价值的惩处上,缺少对侵蚀国家财富的惩处,导致国家利益没有得到合理的关照,造成惩罚总量不足 。这是今后亟须加强的 。
【学术不端|科研诚信为何如此重要,却又容易失范?】(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