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厨师是一个好职业么?对于早些年的川东小镇青年而言 , 恐怕并非如此 。
川人历来外出务工者为数众多 , 有一技之长显然境遇会好一些 。 较早前中专、职校盛行 , 川东男生学建筑、女生到卫校的尤多 , 铁路、民航、石油化工之类有系统承袭的学校看似更稳但寻常人家孩子等闲进不了 , 后来旅游学校、计算机学校等热火了一阵 , 很是解决了新世纪伊始时川内小城镇少年的教育乃至谋生问题 。
印象中 , 年龄相近的那几拨少年里 , 学厨的确实是蛮稀少的 。 一来川人好吃但口味偏江湖 , 乡野草莽厨师大行其道 , 自成以乡党、亲缘为纽带的体系 , 科班厨师的传承则大多在川西成都平原 , 二来那年月的学厨多少讲求基本功乃至童子功 , 对速成班之类嗤之以鼻 , 若没得一定天赋和真正感兴趣 , 谁愿意打小就在案板上、灶台间辛苦操练呢 。
我的朋友元是不多的例外之一 。
因为父辈都是转业军人、童年最初都在天南海北的军营里度过的缘故 , 我们的关系在同一条街上的伙伴里更近一些 。 元父亲的行伍之地在东南沿海某城 , 是个讲求吃喝的地方 , 估计那时就给幼时的他种下了“好吃”的因子 , 对各色食材和厨间手艺有了兴趣 , 这份类似“吃货”的执念在他随父亲回川生活后更见滋长 。 比如一众伙伴平日在野地里嬉闹 , 哪条小沟虾多、哪个堰塘钓鱼有货、哪块田埂的折耳根肥嫩、哪块山坡的桑葚清甜……问他准没错 , 且兼手巧 , 有了各种收获自是拎到他家里 , 由他下手打理 , 清洗、油炸、凉拌、煎炒……变成各式吃食或零嘴儿 , 慰藉那时节总也吃不够的肚皮 。
这且是小打小闹 , 后来几番机缘下来 , 元成了我们身边少有的厨艺高手 。
初中毕业之后 , 考试成绩和家里实力决定一众学生是上中专、高中还是分流到各个职教学校 。 我进了高中 , 元则远赴川西一所学校学建筑 , 那会儿还没有动车 , 动辄走上大半天的绿皮火车载着他奔赴省会而去 。
在建筑技校能学到什么?见仁见智 , 也因人而异 。 彼时这类职校学风不甚好大概是通病 , 好在元到底在换上花里胡哨的服饰与多变发色的同时 , 学会了站场、看图、设计等等 。 同样上涨的还有他的厨艺 。 据他说 , 学校食堂实在难吃 , 他和同学在学校所在的小镇上四处觅食 , 和几家小饭馆老板打得火热 , 甚至允许他到厨房一试身手 , 很是掌握了几道川西风格的菜肴 , 还凭此获得了班里女生的欢心 。
有人说 , 兴趣爱好和一个人的工作并不冲突 , 如同磁带的A面B面 ,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没得选 。 我进大学时 , 技校毕业的元去了南方想要碰碰运气 。 彼时的省会虽然适宜生活 , 但对技能不高不低的职校生并不友好 , 工作机会相当有限 。 一个不知名技校的学生 , 不是城建系统子弟 , 厨艺比学业还好 , 但又从未受过科班训练 , 偌大的城市哪里来的好位置由着挑选?
再有元的消息 , 已是多年之后 , 彼时一众发小多在省城厮混 , 他辗转回了老家经营一家小广告公司 。 正赶上各地宣传工作火热的当口 , 南方领先一大截的理念拿回川内小城足够好使 , 事务虽繁杂但元打理得颇有章法 。
原来 , 那些年他在数个工地上流转 , 受限力气、学历、技术的硬伤 , 只好作为不入流的小工沉在最底层 , 说是打杂都像是抬举 , 钱少、事多、辛苦 , 直至一个偶然机会被工头打发去工地厨房帮忙 , 才以一手出色的大锅菜技术站稳了跟脚 。
推荐阅读
- 潮汕|剩余的饺子皮别扔,教你4种创新吃法,一个比一个美味,快照着做
- 有问有答是什么修辞手法(一个句子里有问有答是哪种修辞手法)
- 南瓜馒头(怎样制作南瓜馒头)
- 男友生日文案(写给男朋友的生日文案)
- 南瓜|教你做核桃龙眼炒鸡丁,特补脑,快做给孩子吃吧
- 卤水|新藏线上一个不起眼小村,如何成重要的补给点?一碗抓饭让人难忘
- 温柔的文案短(温柔的短文案有什么)
- 奶香南瓜羹的做法(奶香南瓜羹怎么做)
- 小美我的美什么梗(小美我的美出处)
- 南瓜蹄髈汤怎么做(家常南瓜蹄髈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