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道|想要“冰墩墩”?科学家上手了!( 二 )


造一座雪山
面对逐渐变暖的天气,团队马不停蹄研究储雪技术 。到底储存多少雪,存多了浪费,存少了不够用 。“从落地那一刻,雪粒粒径、形状等就时刻变化着,雪质变化将对雪道造成致命打击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在读博士生王兴说 。
如果说冰川研究是科学问题,那储雪更像工程问题 。但国内外储雪的研究非常少,涉及文献不超过10篇 。加之国内人才的匮乏,模拟雪质变化、估算储雪量,可以说储雪是在“零下”起步的 。
大陆季风型气候、场馆建设工期等的限制并不允许雪长期储存,储雪必须在赛事将近之时进行 。随着一座人工雪山矗立在赛道旁,团队又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结合太阳光照射率等参数,选取经济性和实用性俱佳的土工布方案,给雪山盖上“被子”,阻隔热量交换,延长雪的使用寿命 。
“以前团队研究给冰川盖被子,防止冰川消融,如今给雪山盖被子,保障国家和赛事需要 。”王飞腾说 。
几年间,冰雪候鸟之旅多了一程,夏季冰冻圈之行告一段落后,王飞腾便带领团队前往滑雪场从事雪务工作,全年近2/3的时间与冰雪为伍 。
【赛道|想要“冰墩墩”?科学家上手了!】“我国冰冻圈科学的研究有很好的基础和传统,雪务研究为冰冻圈科学的应用研究撕开了一道口子 。下一步,团队应当向“应用冰学”进发,包括为各类冰上体育竞技运动和群众活动等提供技术支撑 。青年一代冰冻圈科学工作者们肩上的任务艰巨而光荣,但他们一定会成功!”秦大河说 。(卜叶 甘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