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年是一场大戏 , 以春节为界 , 分前半场、后半场 , 前半场主打吃喝 , 后半场主打玩乐 。
年味是从一碗腊八粥里冒出来的 , 逐日浓郁 , 陆续采购、储备年货 , 也零星吃着 , 皆是平时垂涎的好饭菜 , 仿佛是戏的热场 , 内心攒着劲期盼的 , 则是那顿丰盛的年夜饭 , 那才是高潮 。
当年 , 论吃喝 , 肉是最奢侈的美味 , 要想大快朵颐 , 唯有过年 。
我小时候 , 腊月二十六杀猪 , 生产队的场院成了屠宰场 , 几乎全村的人都涌来看杀猪 , 等分肉 , 人们的欢笑声 , 如同戏里的紧锣密鼓、管弦齐奏 。 分到的猪肉肥多瘦少 , 就会喜不自禁 , 若是瘦肉多 , 则要和分肉的理论 , 希望换点肥的 。 肥肉可以耗油 , 猪油储备起来 , 香喷喷的日子会长久些 。 而瘦肉只能吃一顿少一顿 。 至今 , 我母亲还保留着爱吃肥肉的习惯 , 我劝她说吃肥肉对身体不好 , 她总是那句话 , 不肥不香 。
炖肉是重头戏 。 炖肉用大锅 , 烧劈柴 , 满锅的方块肉 , 从中午炖到傍晚 , 或从下午炖到天黑 。 炖好的肉除了当天吃 , 主要留待除夕享用 。 即使现在生活好了 , 乡人们疏远了肉 , 但除夕吃炖肉的习俗仍保留着 。 这不仅是解馋 , 更是一种仪式 。 吃不了的炖肉装了碗 , 留待正月慢慢享用 , 每天热一碗 , 自家吃也好 , 待客也好 , 都是一道主菜 。 亲戚来了 , 即便再寒酸的人家 , 有了这碗肉 , 待客也有了底气 。
如今猪肉不稀奇了 , 但在故乡 , 家家还保留着割年肉的习惯 , 这是最基本的年货 。 每次我把各种年货送回家 , 哪怕都是山珍海味 , 母亲仍会惯性地问 , 有肉吗?
除夕吃年饭、初一拜年、正月扭秧歌 , 是年的三部曲 。 进入正月就是“秧歌季” , 标志着大戏进入后半场 。 腊月里忙活吃喝 , 现在大戏换场 , 玩乐成为主题 。
每个村庄 , 都会有几个秧歌迷 , 他们主动出头操办 , 村里出锣鼓 , 花钱请唢呐 , “秧歌角”不必愁 , 都是自学成才 。 一场秧歌就操持起来了 。 这等好消息不用广播 , 瞬间传出十几里、几十里 , 人们聚到一起 , 围成一个场子 , 鼓乐齐鸣 , 秧歌就扭起来了 。 看秧歌的人挤人、头挨头 , 落在后面的 , 得搬着板凳去 , 不然只能看后脑勺了 。
【年味|年如戏】“秧歌角”跟唱戏一样 , 一种是旦角 , 一种是生角 。 旦角也叫“拉花的” , 穿上花衣 , 戴上头饰 , 脸上涂了粉 , 腮上抹了红 , 左手端着纸灯笼 , 右手耍着花扇子 , 随着唢呐的节奏扭动 , 却稳稳地如大家闺秀 。 生角也叫“跳丑的” , 装扮简单 , 只在头上裹个白毛巾 , 涂了红脸蛋 , 腰里系上长围巾 , 把围巾两头抓在手里 , 或是一手拿扇 , 一手抖手绢 , 围着“拉花的”前后左右蹦跶 , 十足的滑稽 。 “拉花的”与“跳丑的” , 一庄一谐 , 妙趣横生 。 秧歌队还有一个领头的 , 叫做“领场的” , 穿着戏里浪荡公子才穿的长袍 , 头戴秀才帽 , 扭在秧歌队最前面 , 他快 , 队伍就快 , 他慢 , 队伍就慢 , 还兼职维持场内秩序 。
若是唢呐给力 , 一场秧歌要扭几十分钟 , 然后 , “秧歌角”停下来 , 绕场步行一圈 , 叫“走场” , 也算休息 。 “走场”期间 , 是锣鼓手大显神通的时候 , 咚咚咚 , 锵锵锵 , “秧歌角”不自觉地就踩着锣鼓点颠起来 。 若是唢呐不给力 , 吹不了几分钟就停下 , 扭秧歌的还没过瘾呢 , 就会埋怨 , 观众更是埋怨 , 这是什么破喇叭呀 。
扭秧歌有一点是唱戏比不了的 , 那就是场内与场外的互动 , “秧歌角”扭不动了 , 一转身就成了观众;观众看着心痒了 , 就跳进场子扭 , 摇身一变就成了“秧歌角” 。
推荐阅读
- 红枣|年味来了!老底子岱山人过年都准备这些美食...
- 幸培瑜|千城百县看中国·新春走基层|(黄河年味)“东方冰淇淋”软儿梨
- 沧州|河北沧州:浓浓年味“花”飘香
- 经营|浙里年味浓:这样的小笼包你吃过吗?
- 豫园|豫园“虎跃东方”迎新春,浓浓年味等你来!
- 年味|瞧!腊月里青海人的年味
- 主题|留京过年享受家乡年味儿,咸味年糕软糯可口
- 姚俊|铜仁水文:包饺子 比手艺 年味浓
- 杨慧|山西“90后”家乡创业 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 黄油|紫薯菠萝包#一口新年味,全家享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