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放弃了“仪式感”的执念,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三口,各取所需,各随其好,轻松自在。当地人圣诞节吃的火鸡,我不会烤,也没觉得好吃,所以我家的圣诞大餐,还是藕夹春卷唱主角。长达十多天的圣诞新年假期,把门一锁,或者去多伦多北部的山里滑雪,体验雪地运动的快感,或者去加勒比海邮轮彻底放松,享受极乐世界。回来时,一家人都像充足了电。
自从儿子去了外地读大学、工作生活,我和老公周末起码有两顿饭是不必迁就对方的“自助餐”。胃是怀旧的,如此,他在他的面条里,我在我的糍粑里,各自找到了童年的滋味。但每周五下班回来,老公都要备足了料,做一个自制的二人火锅。他自己调配底料,既不似四川火锅那么辛辣,又比“小肥牛”味道浓厚一点,是我们俩的最爱,也是一周的“大餐”,佐以啤酒,边吃边聊,很享受。学会做馒头之后,每个周末,他还会蒸一锅馒头,作为我的早餐。
积久成习,十多年过去,这些固定节目成了我家的“仪式感”。
“仪式感”一词应该来自人类的“礼仪”意识。传统礼仪是古老文明的标志,影响和制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诗经》中“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说的就是老鼠还有它的样子,人怎能没有礼仪呢。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是古人有九礼。
到了现代,节庆生庆,祖先祭祀都成为家庭生活礼仪的一部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东西方文化的渗透,需要“仪式”之处越来越多。传统节日之外,凭空添加了国庆节、劳动节、妇女节、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过生日,寿面之外,多了蛋糕、生日派对、寿宴、游乐场,等等。
有一年我的生日,父母破例大大操办了一回,在家请了好几桌,做了不少好菜。只是那天可能客人太多,大家忙得把我给忘了。我饿着肚子等人请我这个寿星上桌,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直等到客人散去,父母方记起我来。我委屈得嚎啕大哭,绝食抗议。
相信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像我的母亲一样,想让每一个风过无痕的日子留下多一些值得回忆的东西。那些“仪式感”里,有着对岁月的眷念,对孩子快乐童年的责任和漫长人生的期许。只是在追求完美“仪式感”的过程中,忘掉了初衷。其实孩子想要的,无非就是在他认为重要的时刻,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一起包饺子,一起守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与生活的内容相比,仪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在琐碎平凡的生活中体会生而为人的神圣,学会敬畏,懂得感恩,培养孩子仁、义、礼、智、信,博爱、勇敢、谦逊,才是“仪式感”真正的意义所在。
有人考证,古时“礼”字通“履”,意为鞋子。鞋穿上后更好走路,但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此,“礼”一定要简约适度。
“仪式感”一事,为自己寻到适足之履,不必从众。
推荐阅读
- 高校|广西这所高校湖里捞出8000斤鱼,免费请师生吃!
- 靓汤|几款养生靓汤,清热养颜又润肺
- 《生活提示》 20220102 水果熟吃 还有营养吗?
- 女生|谁来买单?广东5名女生喝酒后全部醉倒,服务员为难了
- 生活|明日腊月初一,6种“福果”记得吃,老传统别忘,为家人祈福纳祥
- 山药|冬季养脾胃,多吃这6种平价食物,补气血健脾胃,健康过冬少生病
- 不粘锅|中国畅销15年的零食,却是印度生产?看完还能吃下去的是王者
- 伊藤洋华堂|一日三餐的安心守护 伊藤金融城食品生活馆正式营业
- 合唱|《蜜食记7》收官惜别 奔赴新岁一路生花
- 花生油|当每次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我脑海里都会出现这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