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树采摘】古代茶树采摘EEvolution on the plucking of teaplantD 古代采茶作药时 , 并无采摘技术 。 后采茶作饮 , 成为商品 , 采摘逐渐为先民认识 。 东晋郭璞《尔雅》:“今呼早采者为茶 , 晚取者为茗 , 一名薜 。 ”唐代陆羽《茶经>:“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 ”当时仅采春、夏茶 , 并强调“其日有雨不采 , 晴有云不采 , 晴 , 采之 。 ”采秋茶有载 , 宋代苏辙《论蜀茶五害状》:“园户例收晚茶 , 谓之秋老黄茶 。 ”至明代 , 采秋茶已较普遍 。 明代程用宾《茶录》;“问茶之胜 , 贵知采候 。 太早其神未全 , 太迟其精复涣 。 前谷雨五日间者为上 , 后谷雨五日间者次之 , 再五日者再次之 , 又再五日者又再次之 。 白露之采 , 鉴其新香;长夏之采 , 适足供厨;麦熟之采 , 无所用之;凌露无云 , 采候之上;霁日融和 , 采候次之;积阴重雨 , 吾不知其可也 。 ”明代许次纾《茶疏》:“往日无有秋日摘茶者 , 近乃有之 。 秋七八月重摘一番 , 谓之早春 , 其品甚佳 。 ”清代 , 采春、夏、秋茶成惯例 。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曹溪茶气味清甜 , 岁凡四采 , 采于清明、寒露者佳 。 ”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武夷采摘以清明后谷雨前为头春 , 香浓味厚;立夏后为二春 , 无香味薄;夏至后为三春 , 颇香而味薄;至秋 , 则采为秋露 。 ”采摘标准有载 ,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芽者 , 发于丛薄之上 , 有三枝、四枝、五枝者 , 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 ”宋代赵佶《大观茶论》:“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 , 一枪一旗为拣芽 , 一枪两旗为次之 , 余斯为下茶 。 ”清代张振夔文:“摘法 , 但取其顶尖数叶 , 须留三四叶 , 令更抽顶 。 地暖谷雨可采 , 地寒则立夏采之 。 ”历代对茶树采摘时期、采摘次数、采叶标准等都有记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