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礼 , 主要指婚事茶礼 。 为什么婚事要讲茶礼?古籍中有不少记载说明 。 如宋代的《品茶录》、明代的《七修汇稿》等 。 直接涉及到“南中夷人”的有明代许次舒的《茶疏?考本》:“茶不移本 , 植必子生 。 古人结婚 , 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 。 念人犹名其礼曰下礼 , 南中夷人定亲 , 必不可无 , 但有多寡 。 礼失而求诸野 , 今求之夷矣 。 ”“不移置子”即当地俗称的“好女不吃两家茶” 。 而文中所指“南中夷人” 。 北宋建县后 , 迁入大批汉人 , 开始讲究“三茶六礼”了 。
所谓“三茶”指下茶、定茶、合茶 。 “六礼”为纳彩、问名、纳吉、纳证、请期、亲迎 。 民国时期简化为问名、为定、纳吉、亲迎四个程序 。 问名 , 俗称合“八字” , 同媒人把女方的庚帖(八字)拿到男家请算命先生推算相合 , 若不合庚帖则退女方 , 婚事也就拉倒了 。 为定 , 俗称“扎庚” , 男方要送去衣料行装等茶礼 。 纳吉 , 俗称“解礼” , 即送去女方所要的彩礼 , 大多依嫁奁多少提出或看双方经济而定 。 亲迎 , 即是迎亲 。 先天由男方抬去花轿牲礼 , 由乐队迎亲 。 现在 , 移风易俗 , 改为相亲 , 纳聘、迎亲三个环节了 。 相亲为下茶 , 纳聘为定茶 , 迎亲为合茶 。
梅山风俗不同有的由女方准备到男方待客的新娘(媳妇娘)茶 。 即女方出嫁时备足闹新房和新婚后待客的茶和茶点 。 清代范寅《越谚》中所说的“茶料”:“母以莲、粟、枣、糖遣出嫁女 , 名此 。 ”这说明梅山越人继承了越俗并传至今 。 不同是的大多用土产或自种自做的花生、瓜子、炒薯丝、花耳及糖果等 。 一小包一小包的包着 , 用陪嫁的红木箱装着 , 用来撒给闹新房的客人 。 所谓客人 , 大多是些好热闹的青少年 , 当然也有不少成年人 。 俗话说:“三天不分大小” , 闹新房是可以不分男女老少 , 长辈晚辈的 , 都可入洞房闹 。 闹的目的 , 除了戏耍逗乐新郎新娘 , 当然为讨包茶点 。 正如安化清末秀才夏默庵写的《安化竹枝词》中一首描述的:“满门宾客闹新房 , 笑向新娘索枣糖 。 私语伴婆将钥匙 , 床头为启女儿箱 。 ”
【茶与联姻的习俗】如今农村生活大为改善 , 这种茶点也随之变了 。 有些商店适时发展这种新婚糖点商品 , 即用小塑袋包着花生、瓜子和糖果 , 这就方便省力多了 。 在陪嫁的茶点中还有蛋、碗茶、鸳散等 。 这是新婚第二天由新娘招待宾客的茶 。 这种茶先把鸡蛋煮熟去壳 , 每碗二个 , 再放入碗茶或鸳散 , 然后用鲜汤冲泡 , 再由新娘用茶盘送向客人 。 客人可不能白吃 , 要回以红包 。 茶的碗茶是用糯米蒸熟阴干 , 称之阴米 , 吃时用沙炒或油炸即成 。 鸳散制作工序复杂多了 。 先把糯米用水泡发磨浆 , 然后用植物颜料染成红黄绿加本色白四色 , 分别用底侧钻有一个小眼的小竹筒盛着 。 米汗从小眼流出 , 在烧热抹油的大灶锅上画着图案 。 图案有“鸳鸯戏水”、“喜鹊啄梅”或“梅花含喜(双喜字)”等吉祥图案 。 图案有16开纸大小 。 在油锅上一次楞画四幅 , 图案成型后 , 再把图案卷成空心园筒阴干 。 新娘出嫁时 , 用分四格的抬福装着 , 底用红纸垫 , 一排排摆着彩色镂花的鸳散 , 煞是好看 。 吃时用滚油一炸就成 , 再撕碎放入园蛋鲜汤冲泡 , 颇有风味 。 我儿时常喜欢站在锅边看母亲和邻里老婆婆做这种鸳散 , 那种花花绿绿的图案 , 很能培养人的美学兴趣 。 可惜现在几近失传了 。
推荐阅读
- 云南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
- 提高茶叶质量需测土配方施肥
- 秋季碧螺春茶园如何防旱抗旱
- 福鼎白茶质量技术要求
- 有关乌龙茶制作方法介绍
- 名优绿茶冷藏后如何提香
- 鉴别绿茶的新和陈
- 存茶的五条锦囊妙计
- 如何贮存龙井茶
- 茯茶“金花”的储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