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 增强茶园自然调控能力
进行茶园害虫生态调控必须首先全面调查茶园的生态条件 , 包括气象、土壤、植被、动物等的基本情况 , 系统了解当地气候因素、土壤条件与茶树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及对害虫发生的影响 。 一般来说 , 山区和半山区茶园自然条件较好 , 植被丰富 , 气候适宜 , 素有“高山云雾出好茶”之说 。 对于这样的茶园要注意维持和保护生态平衡 。 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的丘陵和平地茶园 , 要采取植树造林、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荫树 , 增加茶园周围的植被 。 部分茶园还应该退茶还林、调整作物布局 , 使茶园成为较复杂的生态系统 , 从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 , 增强自然调控能力 。
二、保护茶园生物群落结构 , 维持茶园生态平衡
生态学原理提示 ,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 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 从而推动生态系统不断发展 。 生态系统的第一个因素都表现了功能和结构的依赖性 , 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 , 都会引起其他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 。 因此 , 进行茶园害虫的生态控制 , 必须全面调查茶园及周围环境中各种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 明确主要种群的动态及群落间的相互联系 。 其中 , 尤其要掌握茶树的生物学特性与害虫发生的关系 , 茶园害虫、天敌亚群落的特征及消长规律 , 茶园土壤微生物亚群落、茶园杂草亚群落与茶园害虫发生的联系等 。 生物群落结构一般可用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等指数来分析 。 生物群落还涉及其稳定性与生产力、与茶叶生产紧密相关 。 一般来说 , 茶园这种特殊生态环境里 , 生物群落结构越复杂 , 其稳定性也越大 。 因此在设计生态控制措施时 , 应以维持茶园生态系平衡为目标 。
三、坚持以农业技术为基础 , 加强茶园栽培管理措施
茶园栽培管理既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 , 又是害虫防治的重要手段 , 它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害虫的作用 , 在设计和应用上既要满足茶叶生产的需要 , 又要充分发挥其对害虫的调控作用 。
1、合理种植 , 避免大面积单一栽培
众所周知 , 大规模的单一栽培 , 无疑会使群落结构及物种单纯化 , 容易诱发特定害虫的猖獗 , 茶叶生产的实践也说明了一点 。 凡是周围植被丰富、生态环境复杂的茶园 , 虫害流行和扩散的机率就大 。 如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等在大面积茶园中往往发生较多 。 因此 , 有机茶园最好向生态环境较复杂的山区和半山区发展 , 避免大面积单一种植 , 周围以保持较丰富的植被为宜 。
2、重施基肥 , 适量追肥 , 配合使用叶面肥
秋冬季节 , 茶树处于休眠状态 , 茶园可进行翻耕施肥 。 基肥应以农家肥、沤肥、堆肥、枯饼等有机肥为主 , 适当补充磷钾肥 。 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茶园的产量予以确定 , 以补足因采叶而损耗的氮素量为标准 , 过多使用会造成氮素过量而有利吸汁性害虫的发生 。
3、及时采摘 , 抑制芽叶害虫的发生
芽叶是茶叶采收的原料 , 营养物质高 , 害虫发生也严重 。 达到采摘标准 , 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 可明显地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细蛾、茶跗线螨、橙瘿蟥、丽纹象甲等多种危险性病虫的为害 。 经过采摘 , 可恶化这些害虫的营养条件 , 破坏害虫的产卵场所 , 对有虫芽叶还要注意重采、强采 。 如遇春暖早 , 要早开园采摘 。 夏秋季节尽量少留叶采摘 。 秋季如果害虫多 , 可适当推迟封园 。
4、适当中耕 , 合理除草
推荐阅读
- 嘉兴采茶会是茶园“绝唱”不
- 山东即墨:绿茶靠“生态”立身
- 湖北:恩施红土改造低产茶园
- 古茶树乡的布朗族传说 探访云南景迈茶园小记
- 故乡的茶园
- 贵州凤冈:力推有机茶生态旅
- 资溪“喊茶”
- 英德茶区的生态性气候特点与生态条件
- 周打铁茶生态环境
- 化佛茶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