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茶文化——宋代茶业的发展( 二 )


宋朝主要生产片茶的地区有兴国军(湖南阳新)、饶州(江西鄱阳) , 池州(安徽贵池)、虔州(江西赣州)、袁州(江西宜春)、临江军( 江西清江)、歙州(安徽歙县)、潭州(湖南长沙)、江陵(湖北江陵)、 岳州(湖南岳阳)、辰州(湖南沅陵)、澧州(湖南津市)、光州(河南横川)、鼎州(湖南常德)以及两浙和建安(福建建瓯)等地 。 出产散茶的地区 , 主要有淮南、荆湖、归州(湖北秭归)和江南一带 。
到元代 , 散茶明显超过团饼茶 , 成为主要的生产茶类 , 元代中期的《王祯农书》中 , 记载当时的茶叶有"茗茶"、"末茶"和"腊茶"三种 。 "茗茶"就是有的史籍中所说的芽茶或叶茶;"末茶"是把散茶碾成碎末的产品 , 而"腊茶"则是腊面茶的简称 , 就是团饼茶 。 "腊茶"在元代"惟充贡茶 , 民间罕之" 。 所以说 , 在元朝 , 至少在元朝中期以前 , 由《王祯农书》记述的实际情况来看 , 除贡茶仍采用紧压茶之外 , 我国大多数地区和大多数民族中 , 一般只采制和饮用叶茶或末茶 。 到了元末明初 , "民间止用江西末茶 , 各处叶茶"( 叶子奇《草木子》) 。
宋元时期的茶类中 , 团饼代表着一种传统工艺的产品 , 而散茶则是一种新兴的产品 。 散茶的技术在民间也发展得很快 , 它与团饼茶的工艺技术 , 其实是并行而存在 , 并行而发展的 。 在北宋团饼茶生产占统治地位时 , 散茶的生产和技术仍然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 如欧阳修的《归田录》(1067年)中载:"腊茶出于剑建 , 草茶盛于两浙 , 两浙之口 , 日注为第一 , 自景(公元1303-1038)以后 , 洪州双井白芽渐盛 , 近岁制作尤精 , ……其品远出日汴上 , 遂为草茶第一" 。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宋元茶类的改制 , 是顺应多数茶叶消费者 , 为简化制茶 , 减少烹饮过程需要的一种自然的发展结果 。
宋元时期的茶类转型 , 为后来转入明清的散茶大生产 , 进而走向近代发展之路 , 奠定了技术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