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尺蠖暴发原因和无公害防治

茶尺蠖又名拱拱虫、量寸虫、吊丝虫, 属鳞翅目尺蠖蛾科 。 该虫在莲都区主要分布在碧湖、丽新等茶区, 是一种暴食性害虫 。 防治不及时, 往往造成夏、秋茶产量严重减少, 并导致树势衰退, 严重影响茶叶生产 。 前几年每年都有发生, 但危害不大 。 2007年8月该虫在丽新乡黄岭上茶园大面积发生, 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季茶叶产量, 而且致树势衰退, 耐寒力差, 易受冻害, 影响次年茶叶生产 。
1、发生情况
2007年8月19日在丽新乡黄岭上茶园发现少量幼虫, 7天后茶园遭较大面积危害, 茶树绿叶和嫩枝全部被吃光, 受害茶园的大部分茶树只留下叶片主脉, 形如火烧, 无茶可采 。
2、习性和危害特点
2.1生活习性
茶尺蠖大部分以蛹在茶树根际表土中越冬, 少数以幼虫在茶丛中越冬 。 越冬蛹大部分处于滞育状态, 抗逆力强, 死亡率低;其越冬后羽化率的高低, 受土壤湿度影响大 。
在浙江年发生6-7代, 第1、2代有明显的“发虫中心”现象, 第3代后世代重叠, 第4代发生量大, 为全年危害最重的一代 。 若入秋环境条件适宜(温度、食料、防治不及时), 第6代茶尺蠖发生量大, 秋茶损失严重;若入冬气温在20℃以上, 则可能发生7代 。 茶尺蠖幼虫孵出后, 在茶蓬面上形成明显的发生中心, 幼虫吐丝下垂随风扩散为害, 1-2龄幼虫多在叶面上危害, 4龄或5龄进入暴食期 。
2.2危害特点
凡是茶树长势好、茶园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结构疏松、保水性能好的, 一般虫口量多, 密度大, 受害也较重;避风向阳的茶园发生较早, 受害也较重;平坦、坡地茶园比山地茶园发生重;丘陵茶园比高山茶园发生重 。
3、暴发原因
3.1气候因素
由于2006年暖冬天气, 茶尺蠖越冬虫量较大、成熟度较高、越冬存活率较高 。 为茶尺蠖的暴发提供了充足的种群数量 。
3.2食料因素
由于新辟茶园的增多, 茶园施肥、管理的改善和采摘制度的改变等新情况的出现, 夏秋茶留养过多;为茶尺蠖的暴发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
3.3防治不及时
由于历年来发生不整齐、规模小, 不构成灾害, 从而未引起生产上的重视 。 同时由于对茶尺蠖发生特点和防治适期缺乏了解, 当茶尺蠖进入了高龄暴食期, 才引起重视, 防治时已经进入了高龄暴食期, 造成损失隆重, 控制难度增大 。
4、无公害防治
4.1加强预测预报
针对茶尺蠖的发生特点, 必须加强虫情监测, 及时掌握虫害的发生动态, 做好害虫信息的传递工作, 准确发布害虫趋势预报, 为虫灾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便于茶农根据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
4.2及时采摘和深耕
茶尺蠖幼虫主要取食茶树嫩叶, 及时采摘鲜叶可带走部分幼虫, 减少危害 。 结合秋、冬季深挖施肥, 可将茶尺蠖在茶树根际表土内的蛹深埋土中, 使之不能出土羽化, 降低危害 。
4.3诱杀
茶尺蠖成虫有趋光性, 利用成虫有趋光性, 可以用频振式杀虫灯在发蛾期进行诱杀成虫, 以减少产卵量 。 还可运用迷向法干扰交配, 即在茶园释放大量性外激素, 破坏雌雄成虫之间的正常信息联系, 使雄虫失去寻找雌虫的定向能力而不能进行交尾, 从而降低幼虫发生率 。
4.4人工捕杀
根据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的习性, 可在傍晚或天明前打落承接, 予以消灭 。
4.5喷施病毒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尺蠖幼虫有很强的感病率, 全年以第1、5、6代致病率最高, 每亩用量150亿-700亿个多角体, 施药时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