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要求严格 , 清明前后所采称“芽茶” , 夏初所采称“梅尖” , 七、八月所采称“秋白” , 十月所采称“小春” 。 春茶又有芽茶、毛尖、明前及雨前之分 , 以芽茶最为细嫩 , 于清明与谷雨之间 , 采摘一芽一、二叶 。 经芽叶拣剔 , 分等摊放 , 然后杀青、轻揉、微渥堆、炒二青、烘焙干燥、过筛等传统工序 , 所制成品 , 芽叶完整 , 净度良好 , 外形紧细成条似莲心 , 芽叶肥壮显茸毫 , 色泽黄嫩油润 , 汤色橙黄明亮 , 香气清鲜 , 滋味醇爽 。
基本制作工艺近似绿茶 , 但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闪黄 , 因此具有黄汤黄叶的特点 , 这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 。 有的揉前堆积闷黄 , 有的揉后堆积或久摊闷黄 , 有的初烘后堆积闷黄 , 有的再烘时闷黄 。 黄茶依原料芽叶的嫩度和大小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 。
黄茶与嫩度相当的其他茶类比较 , 其叶绿素总量比绿茶稍低 , 而叶绿素a,b之比值稍高 。 这除了嫩度因素外 , 与闷黄过程有关 , 可能是因为闷黄对叶绿素b的破坏程度比叶绿素a大 。 黄茶与绿茶中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明显 , 组分以茶氨酸、谷氨酸最多 , 而与白茶相比 , 黄茶和绿茶的氨基酸总量明显偏少 , 这说明长时间萎凋有利于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 而闷黄对氨基酸总量影响不大 。 绿茶中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黄茶高 , 这是因为闷黄中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减少的缘故 。 黄茶中君山银针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仅为12% , 比蒙顶黄芽少2/3 , 只有莫干黄牙、鹿苑毛尖含量的一半 , 除鲜叶因素外 , 主要是由于闷黄程度较重所致 。 黄茶中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物质含量分别为0.1%和4.1%左右 , 并不比绿茶高 。 据研究 , 用嫩度相似的鲜叶 , 分别制成炒青绿茶、黄大茶和黑毛茶 , 其黄烷醇类物质含量是依次递减的.黑茶减少最多 , 绿茶最少 , 黄茶介于二者之间 。 各种儿茶素的减少趋势也大致相同 。 这就从化学变化的角度 , 进一步说明了黄茶是绿茶与黑茶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茶类 。
下面以黄大茶为例 , 来说明黄茶制造过程的理化变化 。
(1)叶绿素的变化
叶绿素是不稳定的化合物 , 在黄茶制造中受热化作用引起的氧化、裂解、置换等反应影响而遭到破坏 , 致使绿色物质减少 , 黄色物质更加显露出来 , 这是黄茶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 。 据测定 , 黄大茶在制造过程中 , 叶绿素总量中有60%受到破坏 。 杀青过程破坏最多 , 其次是堆闷、初烘过程 , 而拉毛火和拉足火过程破坏甚少 。
(2)多酚类化合物的变化
多酚类化合物也是影响黄茶品质的一类主要物质 , 在炒制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减少 。 其中 , 黄烷醇类的总量要减少3/5以上 , 这主要是因为含量最多的(一)-EGCG减少了近70% 。 尤其是堆闷工序中黄烷醇减少最多 , 几乎占减少总量的一半 。 各种儿茶素中 , (一)-EGC减少最多 , 其次是(一)一EGCG这种减少主要是在热化作用下较长时间的非酶促氧化所引起的 。
黄烷醇类在炒制中氧化而大量减少 , 但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总量减少并不多.据测定 , 黄大茶中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含量 , 干毛茶与鲜叶相比 , 下降很少 , 这说明多酚类化合物在热作用下的非酶促氧化与酶促氧化性质不同 。 由于黄茶经过杀青 , 蛋白质凝固变性 , 与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产物的结合能力减弱 , 不像红茶发酵那样 , 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产物与氨基酸大量结合而沉淀 。 特别是在干热作用下 , 掌握适当温度 , 不仅能使香气发展到高峰 , 而且可使结合性的多酚类物质裂解 , 转化为可溶性多酚类化合物 , 同时发生异构化 , 使黄茶茶汤滋味浓醇 。
推荐阅读
- 购买新茶如何防上当
- 小果蔷薇的繁殖方式
- 红王子锦带怎么扦插
- 露珠杜鹃的水肥管理和花期控制
- 青岛百合的繁殖方式
- 苣叶报春的繁殖方式
- 增强抵抗力的人参核桃茶
- 不适合老年人喝茶的四个时间段
- 三角梅落叶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 家庭养花用什么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