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回忆录:普洱茶纯干仓的典故

 纯干仓这个名词 , 并不是单一而生 , 它必然有相对应的名词 , 那就是湿仓和干仓 , 当然 , 纯干仓在现今已经成为市场的显学 , 几乎市场上所有的茶品 , 都以纯干仓为标榜 , 其实纯干仓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 现在动不动很多人都说是纯干仓的始祖或是拥护者 , 或者是早就知道纯干仓的概念 , 夸夸其词却不知所以然 , 说不出纯干仓概念产生的背景和时空环境 , 其实是有些吊诡的 , 它反映了市场的进化 , 也表现了市场的现实 。
所谓的“仓”到底是什么意义?3年的7542也叫纯干仓 , 还是5年的银大益?是北京的纯干仓?还是广州的纯干仓?或者是现在有些人用新设备或者是新观念的仓库?我认为纯干仓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它 , 我个人认为 , 纯干仓就是保存状况 , 从古董的观点来讲就是品相 , 年头越高的东西 , 品相越好就越难得 , 品相不好 , 在老东西的世界里是具有容忍性的 , 当然保存状况好的东西更具有收藏价值 , 品相不好 , 价值自然打折扣 , 所以年头越老的东西 , 保存状况越显重要 , 年头越老的普洱茶 , 品相越好价格自然不菲 ,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纯干仓的红印比干仓的红印和湿仓的红印贵上许多的原因 。
在早期的普洱茶市场 , 是没有纯干仓概念的 , 大概在1996年之后才有纯干仓的产品问世 , 最主要由于当时的市场主要以干仓和湿仓的产品为主 , 市场认为老茶的转化应以此为标准 , 但这样的观念也是受到香港的影响 , 早期香港的老茶并不是在茶行出货 , 主要来自于酒楼、茶经纪和许多联名仓库 , 多半是地下室 , 储位好的叫干仓 , 储位差的叫湿仓 , 所以一种茶可能有两三种仓储状况 , 我很久以前出过以百计的7542(小绿印)就有这种状况 , 所以虽然是同一批茶 , 不同品相 , 不同价格 , 除非真的很差(如白蚁啃食) , 或是湿仓及不完整 , 否则货主并不同意分割出货 , 不过当时台湾的市场是一个口感多元的市场 , 基本上北青南熟的态式 , 所以不同的产品都可以各取所需 , 直到纯干仓的印级茶出现 , 才打破市场的均衡 , 纯干仓的茶品基本上以楼上仓库为主 , 也有许多藏家收藏的因素 , 所以在仓储环境上温度、湿度的条件较为理想 , 产生了有别于地下仓的口感 , 但在当时 , 这种口感对市场而言是全新而陌生的 , 我记得我刚销售纯干仓印级茶的时候 , 很多人不能接受几十年的普洱茶居然会有苦涩感 , 口感比干仓30年的七子饼更具有苦涩感 , 所以很多人担心是假货而不敢买 , 为了销售及生活 , 纯干仓这个名词便应运而生 , 最主要可以区别旧的口感 , 打开新的市场面向 , 对新投入市场的我们来说是不得不为的创举也是叛逆 , 我到现在还记得在当时我进了许多纯干仓的黄印 , 由于实在太干又没有经过醒茶的阶段 , 口感完全没有老味 , 把客人吓坏了 , 在我不断说明之后 , 客人勉为其难的捧场了两件 , 但在晚上12点前 , 却又打电话来要求换货 , 要有老味的黄印 , 也就是一般仓储的黄印 , 所以当时的纯干仓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无奈 , 但纯干仓的陈年普洱茶在口感的表现上 , 不论是强度、活性、茶气都令人惊艳 , 虽然短期不看好但终究会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 , 所以纯干仓是老茶的专利 , 早期是号级茶、印级茶 , 后来是七子饼 , 没有相当的陈期 , 纯干仓没有意义 , 所以新茶没有仓的价值 , 五年茶也没有仓的价值 , 就好像宋朝的瓷器品相好的没有破损的那叫珍贵 , 当代的瓷器品相好那是应该 , 就是这个道理 , 而且以目前在内地存放茶叶的条件 , 未来纯干仓的名词应该会消失 , 取代的应该是以区域性为代表的名词 , 应该会更热闹才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