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的“饼纸”文化

云南普洱茶的“饼纸”文化
云南西双版纳特有的一种植物 , 当地人称之为“马三” 。 使用过程中 , 得先把外面的皮剥净(只留中间白白那一层)、晒干 , 然后经2-3小时沸水煮 , 再用榔头把煮好的树皮捣碎 , 做成纸浆 , 再经过加工 , 印上各大品牌的印章、标志后 , 就成为我们包茶叶的饼纸了 。
普洱茶的制茶用手工饼纸 , 大体可分为3个历史阶段:
【云南普洱茶的“饼纸”文化】第一阶段:1938年以前为私人制茶时期(称为“古董茶”时期) , 因为纸质不流行加上茶区购纸不易 , 所以1938年以前茶农只在自己生产的茶品上放一张长宽约6-8厘米的纸 , 作为该号生产的证明 , 后来就叫“内飞” 。 每筒茶(所谓的一提 , 里面是七饼)有7张小内飞 , 分别放在茶饼的正表面;而每筒又会放置一张长宽约10-13厘米的“说明书” , 后来叫“大票” 。 1938年以前的茶很少有外包纸的装潢 。
第二阶段:中茶公司成立后 , 1938年范和钧奉命成立佛海茶厂(今勐海茶厂) , 并开始生产普洱圆茶 , 直到1967年为止 。 约30年的时间内断断续续生产的中茶牌圆茶 , 称为“印级茶“ 。 现存留世有著名的中茶红印、蓝印、黄印 。 所有的“印级茶”外包纸一律采用手工纸;1967年以后开始把“印级圆茶”改为“云南七子饼茶” 。
第三阶段:也就是“七子系列”茶品(这是最复杂也最让人头疼的混乱时代) , 此类茶品的外包纸有数万种之多 。 (益闻)来源:汕头都市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