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拼配技艺的出现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历行“茶马政策” , 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下诏“废团茶 , 兴叶茶” , 促进了炒青绿茶的发展 。 但云南地处边垂 , 未经中原统治 , 并未受其影响 。
至明末清初 , 西南各省屡遭兵燹战乱 , 清人挥兵南下平定三藩之乱后 , 重建统治秩序 , 恢复和发展原有的农业生产 , 又一次带来中原先进的制(炒)茶技术 。
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后 , 云南各地先后收归清政府统治 ,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 , 清政府指派的云南总督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设置普洱府治于宁洱 , 列普洱茶为贡茶 , 献于皇室 , 使普洱茶进入了一个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
清人倪蜕于《滇云历年志》(卷二)(公元1737年)记载:“雍正七年己酉 , 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 , 以通判司其事 。 六大山产茶 , 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 , 各贩於普洱 , 上纳税课转行 , 由来久矣 。 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 , 议设总茶店 , 以笼其利权 。 于是通判朱绣上议 , 将新旧商民悉行驱逐 , 逗遛复入者俱枷责押回 。 其茶令茶户尽数运至总店 , 领给价值 , 私相买卖者罪之 。 稽查严密 , 民甚难堪 。 又商贩先价后茶 , 通融得济 , 官民交易 , 缓急不通 。 且茶山之于思茅 , 自数十里至千余里不止 , 近者且有交收守候之苦 , 人役使费繁多 , 轻戥重秤 , 又所难免 , 然则百斤之价 , 得半而止矣 。 若夫远户 , 经月往来 , 小货零星无几 , 加以如前弊孔 , 能不空手而归?小民生生之计 , 只有此茶 , 不以为资 , 又以为累 。 何况文官责之以贡茶 , 武官挟之以生息 , 则截其根 , 赭其山 , 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 。 ”
【普洱茶拼配技艺的出现时期】在雍正七年 , 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请朝庭 , 于思茅厅选址设立官办的茶叶总店 , 指派朱绣任通判之职 , 亲自掌管总茶店 , 对普洱茶实行专卖制 , 六大茶山所产之茶 , 茶农采制后需全数运交位于思茅的总茶店 , 待选办贡茶入贡后方分由民间贩卖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的官方文告《禁压买官茶告渝》中有“每年应办贡茶 , 系动公件银两 , 发交思茅通判承领办送”的文字 , 可知当时的普洱茶 , 虽产于六大茶山 , 但是集中于思茅集散 , 贡茶采办亦在思茅 。
清朝以来 , 普洱茶进入一个历史的极盛期 , 清·阮福《普洱茶记》(公元1825年)谓之:“普洱茶名遍天下 。 味最酽 , 京师尤重之 。 ”
这一时期 , 也是普洱茶花色品种与制作工艺高速发展的时期 , 清·张泓《滇南新语》(公元1755年)载:“滇茶有数种:生性者曰木邦 , 曰普洱 。 木邦叶粗味涩 , 亦作团 , 冒普茗名 , 以愚外贩 , 因其地相近也 , 而味自虐 。 普茶珍品 , 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 。 毛尖即雨前所采者 , 不作团 , 味淡香如荷 , 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 , 采治成团 , 以二两四两为率 , 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 , 取于谷雨后 , 以一斤至十斤为一团 , 皆夷女采治 , 货银以积为奁资 , 故名 。 制抚例用三者充岁贡 , 其余粗普叶 , 皆散卖滇中 。 最粗者熬膏成饼摹印 , 备馈遗 。 而岁贡中亦有女儿茶膏 。 并进蕊珠茶 , 茶为禄丰山产 , 形如甘露子差小 , 非叶 , 特茶树之萌茁耳 , 可却热疾 。 ”
张泓记述的云南茶 , 不仅有产于六大茶山的普洱茶 , 还有邻近地区产的木邦茶 , 木邦茶粗老滋味涩 , 也做成团茶形式 , 不法商人用来冒充普洱茶 , 欺骗外来客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