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茶树植物已有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 , 而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 , 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 , 仅有四五千年 。 至于有关茶的专着记载 , 要更晚些 , 只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 。
中国历史悠久 , 区域辽阔 , 其汉语方言众多 , 汉字在早期出现过“语音异声 , 文字异形”的状况 。 代表茶名的汉字就有十多个 , 诸如荼、诧、荈、槚、苦荼、蔎、茗、和茶等 。 《诗经》提到“荼”字的近十处 , 虽然并不全部指茶 , 但“谁谓荼苦 , 有甘如荠”(《邶风·谷风》) , “采荼薪樗 , 食我农夫”(《幽风·七月》)等 , 则被有些学者认为是关于茶事的最早记载 。 渊源于西周的古字书《尔雅》 , 其中也有“檟 , 苦荼”的解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 , 亦有晏婴相齐景公时 , “食脱粟之饭 , 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的记述 。 此外 , 汉以来如司马相如的《凡将篇》、扬雄的《方言》、东汉华佗的《食经》以及《桐君录》等书 , 均有茶事记载 。 随着饮茶越来越多 , 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 记述茶事的文献也一代比一代增加 。
早期有关茶的记载虽然较为简单 , 但留下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资料 。 像“荼生益州 , 三月三日采”(《神农本草》) , 就指出茶树原产地的益州是最早的茶区之一 。 “荆巴间采茶作饼 , 叶老者饼成 , 以米膏出之 。 欲煮茗饮 , 先炙令赤色 , 捣末置瓷器中 , 以汤浇覆之 , 用葱、姜、桔子芼之”(三国魏张揖《广雅》) , 则为最早记叙饼茶制法、泡茶的方法 。 关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周初巴国境内已有人工茶园培植的茶叶 , 作为贡品非常珍重地献给周王室的记载则见于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 这则记载说明当时的茶叶生产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 当时城市中出现经营茶粥、茶饮的茶摊 , “晋元帝时 , 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 , 往市鬻之 , 市人竞买”(《广陵耆老传》) , 反映了饮茶已在社会各阶层中普及 。 “芳茶冠六清 , 滋味播九区 。 人生苛安乐 , 兹土聊可娱”的诗句(西晋张载《登成都白兔楼》) , 不仅赞颂了茶的芳香宜人 , 也反映了蜀地茶叶生产和饮茶风气之盛 。 而在早期的记载中 , 许多文字都谈及茶叶的功能功效 , 说明了古人对茶叶作用的认识 , 如饮茶日久 , 精神爽快:“荼茗久服 , 令人有力悦志”(《神农食经》);饮茶可以却睡:“巴东别有真茗荼 , 煎饮令人不眠 。 ……又南方有瓜芦木 , 亦似茗 , 至苦涩 , 取为屑荼饮 , 亦可通夜不眠”(《桐君录》);古人发现茶和中草药同样可以治病 , 于是茶便与乌喙、枯梗、贝母、苓草、芒硝等一起被列为中草药之一(见司马相如《凡将篇》) 。 “荼味苦 , 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本草经》);至东汉时荼甚至被夸大为饮之能成仙得道的灵丹妙药:“茗菜轻身换骨 , 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陶弘景《名医别录》) 。 正是由于早期文献对茶叶效能的记载和赞誉 , 进一步推动了饮茶的风尚 。
不过 , 饮茶风尚的普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早期文献记载的许多趣闻轶事 , 反映了在饮茶方面由于南北地域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 。 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 , 官至谏议大夫的王褒所写的《僮约》中 , 在规定僮仆的任务中就有“烹荼尽具”和“武阳买荼”两条 。 “烹荼尽具” , 是说烧茶、泡茶的茶具要准备齐备 , 并洗涤干净 。 “武阳买荼” , 是说要到武阳去买茶叶 , 供居家饮用 。 在当时 , 自给自足的生产占主导地位 , 但茶叶要赶到集市上去购买 , 可见汉代巴蜀地区茶叶商品化已达到相当程度 。 至南北朝时 , 南齐永明十一年(493)齐武帝颁下遗诏 , 说自己逝世后 , 在灵前祭祀不必杀牲 , 只要供上糕、水果、茶、饭、酒和肉脯就可以了 , 还规定天下贵贱 , 咸同此制(《南齐书》) 。 可见 , 南朝朝野已普遍接受了茶饮 。
推荐阅读
- 二 唐代的茶道史话
- 宽带安装第一步!我知道!
- 排排包的做法
- 芒果千层蛋糕
- 不会挑选荷兰垂耳兔?这份秘笈一定要收好~
- 面临濒危的原仓鼠,你们一定要了解
- 天山林鼠平的科普小知识分享,快来get!
- 被列为重点防治对象的“害鼠”——柽柳沙鼠
- 42和63的最大公因数 42和63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 灰头鼯鼠:一种分布在我国的罕见鼯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