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茶文化与宗教发展的联系

用茶叶祭神祀祖 , 在古代中国亦成为一种民俗 。 有文字记载的 , 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 , 梁朝萧子显在《南齐书》中谈到:南朝时 , 齐世祖武皇帝在他的遗诏中有"我灵座上 , 慎勿以牲为祭 , 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矣"的记载 。 此前东晋干宝所撰《搜神记》有"夏侯恺因疾死 , 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 , 见恺未收马 , 并痛其妻 , 著平上帻 , 单衣人 , 坐生时西壁大床 , 就人觅茶饮 。 "至于用茶作为丧者的随葬物 , 本世纪七十年代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中得到了印证 。 事实上 , 这种习俗在我国不少产茶区一直沿用下来 , 如湘中地区丧者的茶枕 , 安徽丧者手中的茶叶包 。 安徽黄山一带人民至今甚至还有在香案上供奉一把茶壶的习俗 , 据说这是为了纪念明朝徽州知府 , 进京为民消命而设立的 。 这是充满儒教精神的行为 。
在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中 , 儒教讲究的是"慎终追远" 。 朱熹的解释是"慎终者 , 丧尽其礼;追远者 , 祭尽其礼 。 "从哲学内涵看 , 这已不完全是一种儒家的孝道了 。 所谓"生 , 事之以礼 。 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 "既然作为儒教基本的道德目标的"孝道" , 要求人们要"敬"、"无违"、"三年无改于父道" 。 所以被誉为"琼浆甘露"的茶 , 在其祖先的生前必不可少 , 死后又有什么理由能不陈供呢 。 况且茶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既为普遍爱好也是容易得到的 。 有一则民间传说 , 认为人死之后 , 在去阴间的路上有一条奈河 , 奈河桥畔 , 孟婆具备了一种茶汤 , 说是喝了这种茶汤 , 到阴间会忘记生前的一切事情 , 可以加速其投生转世 。 既然人们认为焚化纸钱、衣物都是为亡灵所用 , 可见孟婆的茶汤也都是未亡人所祭供的 。 为了纪念祖先亡灵 , 作为未亡人的后辈自然要勤供茶汤以及其它物品 , 不能疏忽大意 。 这里含有"慎终追远"的涵义 , 其追忆祖先应是其中的实质性内容 。
我们说儒家茶文化有"化民成俗之效"是丝毫不过分的 。 因为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 , 作为茶文化的内在核心 , 从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 , 它对人们的思维乃至行为方式都起到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
茶与禅渊源深长 , "茶禅一味"的精练概括 , 浓缩着许多至今也难以阐述得尽善尽美的深刻涵意 。 佛教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等方面 , 其巨大贡献是自不待言;而"吃茶去"三个字 , 并非提示那提神生津、营养丰富的茶是僧侣们的最理想的平和饮料 , 而是在讲述佛教的观念 , 暗藏了许多禅机 , 成为禅林法语 。 "天下名山僧侣多" , "自古高山出好茶" 。 历史上许多名茶往往都出自禅林寺院 。 这对禅宗 , 对茶文化 , 都是无法回避的重头戏 。 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 , 禅宗逐渐形成的茶文化的庄严肃穆的茶礼、茶宴等 , 具有高超的审美思想、审美趣味和艺术境界 , 因而它对茶文化推波助澜的传播 , 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全面兴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