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泡茶道形成与流行
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促进了散茶的普及 。 但明朝初期,延续着宋元以来的点茶道 。 直到明朝中叶,饮茶改为散茶直接用沸水冲泡 。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云:“吾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 。 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 ” 明人沈德符的《野获编补遗》载:“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 泡茶道在明朝中期形成并流行,一直流传至今 。
(2)茶书的大量撰述
现存明代茶书有三十五种之多,占了现存中国古典茶书一半以上 。 他们是朱权《茶谱》、顾元庆《茶谱》、吴旦《茶经水辨》、吴旦《茶经外集》、田艺蘅《煮泉小品》、徐忠献《水品》、陆树声《茶寮记》、徐渭《煎茶七类》、孙大绶《茶谱外集》、陈师《茶考》、张源《茶录》、屠隆《茶说》、陈继儒《茶话》、张谦德《茶经》、许次纾《茶疏》、程用宾《茶录》、熊明遇《罗岕茶记》、罗廪《茶解》、冯时可《茶录》、闻龙《茶笺》、屠本畯《茗笈》、夏树芳《茶董》、陈继儒《茶董补》、龙膺《蒙史》、徐勃《蔡端明别记》、徐勃《茗谭》、喻政《茶集》、喻政《茶书全集》、黄龙德《茶说》、万邦宁《茗史》、程百二《品茶要录补》、周高起《洞山岕茶系》、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冯可宾《岕茶笺》、邓志谟《茶酒争奇》 。 其中嘉靖以前的茶书只有朱权《茶谱》一种,嘉靖时期的茶书五种,隆庆时期一种,万历二十二种,天启、崇祯六种,仅万历年间茶书就超过明代茶书的一半以上 。
(3)紫砂茶具勃兴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此已远过古人 。 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远过前人处 。 ”
明中期至明末的上百年中,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 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 。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
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器发展的高峰,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 。 “四名家”为董翰、赵梁、元畅、时朋 。 董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 。 “壶家三大”指的是时大彬和他的两位高足李仲芳、徐友泉,时大彬在当时就受到“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 。 李仲芳制壶风格趋于文巧,而徐友泉善制汉方、提梁卣等 。
此外,李养心、惠孟臣、邵思亭擅长制作小壶,世称“名玩” 。 欧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广为流传 。
【茶文化简史——明代】明代的茶事诗词虽不及唐宋,但在散文、小说方面有所发展,如张岱的《闵老子茶》、《兰雪茶》,《金瓶梅》对茶事的描写 。 茶事书画也超迈唐宋,代表性的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丁云鹏、陈洪绶的茶画,徐渭的《煎茶七类》书法等 。 在晚明时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
推荐阅读
- 饮茶史——饮茶习俗的普及
- 饮法源流——煮茶法
- 饮法源流——煎茶法
- 饮法源流——点茶法
- 茶马古道——陕西紫阳
- 制茶的发展——从晒青散茶到晒青饼茶
- 制茶的发展——晒干或烘干散茶
- 制茶的发展——从蒸青饼茶到蒸青散茶
- 制茶的发展——从晒青饼茶到蒸青饼茶
- 制茶的发展——从绿茶发展至其它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