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瘾”上茶马古道

“瘾”上茶马古道
有人总是忍不住一次次踏上这条路 。 走过这些地方的人是会上瘾的 。
1990年 , 一支6人小队 , 雇上马帮 , 驮着行囊 , 踏上了一条数千公里的神秘之道--茶马古道 。 木霁弘、陈保亚、李旭等6位学者在100天的时间里 , 穿越滇、川、藏三省区进行文化考察 。 正是这次考察 , 开启了茶马古道研究之路 , 也是这次考察 , “茶马古道”这一概念破壳而出 。
当时 , 李旭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 , 浑身充满着激情和干劲 。 “我们雇了马帮驮行李 , 但为了节省经费 , 中途遣回了马帮 , 6个人背上7头马驮的行李 , 那种辛苦可想而知 。 ”
“自从‘茶马古道’这个名字提出来后 , 超市、KTV都有以此命名的 , 北京也有个‘茶马古道’餐厅 。 ”提起这些 , 李旭陷入回忆中 。
马帮铃声响
茶叶、瓷器、丝绸是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最具声誉的三种商品 , 伴随着这三类商品的输出 , 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境内三条重要的商贸通道 。
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早已久负盛名 。 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路线复杂 , 覆盖6省区20多个民族的茶马古道 , 却在很久以后才为人们所熟知 。
“古道存在原本基于双方通商的欲望 。 汉地有藏地渴望的东西:茶;藏地有中原急需的宝物:马 。 ”现供职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李旭说 。
马帮载着一袋袋散发着醇香的茶叶进入西藏 , 出来时带的则是藏区的皮毛、虫草等 。
活跃在这条古道上的马帮络绎不绝 , 马铃声声不断 , “当时的马帮相当于现在的物流公司 。 ”李旭会心一笑 。
但随着时代变迁 , 马帮越来越少 , 进藏公路的陆续通车 , 滇藏茶马古道和走在古道上马帮商队逐渐成为历史 。 当年那些马锅头、赶马人至今健在的寥寥无几 , 许许多多发生在古道上的马帮故事和茶马古道一样 , 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隐去 。
“现今在云南、西藏最偏远闭塞的山区 , 仍然得依靠一些小马帮进行短途的物资运输 , 但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意义上的马帮了 。 ”李旭顿了顿 , “这已成为那段历史的缩影 。 ”
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现代公路飞快抹煞着自己的过去 。
时光荏苒 , 沉寂许多年的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 。
前后走过这条路二十多次的李旭认为 , 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茶文化、商贸文化和宗教文化 , 以及因茶马古道而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 , 都成了这条道上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所在 。
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 也是民族融合的见证 。
汉地的茶 , 藏地的酥油 , 合起来就是酥油茶 , 小小一碗茶飘散着民族融合的历史芬芳 。
现在丽江古城里走过茶马古道的老人回忆说:“当时运往西藏的主要是云南特产的大叶普洱茶 , 入藏茶叶中 , 就以普洱茶打出的酥油茶香醇色好 , 最受藏族人喜欢 。 ”
对西藏的群众来说 , 茶就是生命 。 藏族习惯吃肉喝奶 , 茶的传入可以起到中和的作用 , 补充微量元素 。 “这就是一种需求关系 , 茶这种不起眼的东西就把两个民族联系在一起 。 ”李旭介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