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真茶性冷 , 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 ”蒙山 , 自古便与青城、峨眉并称为蜀中三大名山 , 以茶而闻名于天下 。 蒙山茶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入贡皇室 , 直至清末 , 贡茶历史达1169年 。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有“琴里知闻唯渌水 , 茶中故旧是蒙山”的佳句 。
雅州 , 即今天的雅安 。 境内的蒙顶山脉年降雨量2200毫米 , 全年日照仅100多天 , 多雨、多云、多雾、空气清新 , 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 , 为雅安成为世界“茶”的故乡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 传说2000多年前 , 有位叫吴理真的道士在蒙山种下七株茶树 , 取甘露井水熬煮 , 创造了“茶”这个流芳百世的饮品 。
《史记·周本纪》载 , 公元前1066年 , 周武王伐纣 , “南(四川)八部族贡武王荼(茶)” 。 《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 , 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之后 , 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 , 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
唐宋时期 , 雅州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南边陲运往西藏 , 形成初具规模的“南路边茶” 。 当时的政府曾用茶来换取西藏的战马 , 这就是著名的“茶马互市” 。 由于朝廷对茶叶的生产和贸易实行高度垄断 , 在茶马古道上有朝廷设立的“茶马司”、“买马场”、“验茶关”等机构 , 目前雅安境内遗留的古茶马司遗址就有六个 。
宋朝在“榷茶制”、“茶马互市”和“以茶治边”等茶政的实施上 , 达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 官榷茶叶不仅为了买到更多的马 ,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茶叶的垄断 , 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 。 据《天全县志》载:宋朝熙宁年间 , 天全茶马比价为一匹马换茶一驮 。 崇宁年间一匹四尺四寸大马 , 换茶120斤 。 到了明代 , 改为上等马一匹易茶百斤 , 中等马一匹易茶80斤 , 下等马一匹易茶60斤 。 随着互市规模不断扩大 , 朝廷换得马匹增多 , 雅安输入藏区的茶叶数量也逐渐增多 。 唐代时大约为几十万斤 , 宋代已达到近200万斤 , 明代增至400万斤以上 。
由于历朝历代的茶马互市 , 就产生了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川藏道 , 由四川的雅安出发 , 经泸定、康定、马塘、昌都至拉萨 , 再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 史称“川藏茶马古道”;另一条路线从云南省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 , 至拉萨 。 所谓“茶马古道” , 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背夫之路 。
“茶马古道”沿途 , 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必经之路 , 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 , 在路边的岩石、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 , 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 , 如鱼、蛇、猫、海螺 , 那些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尊严 , 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藏茶自有记录以来 , 就是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 , 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又称为大茶、马茶、乌茶、黑茶、粗茶、南路边茶、砖茶、条茶、紧压茶、团茶、边茶等 。 千百年来 , 藏茶成为生活在青藏高原藏区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藏族同胞一直有着“宁可三日无粮 , 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 。
【茶马古道上的雅安藏茶】新中国成立后 ,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销往藏区的边茶生产 。 2008年 , 南路边茶(雅安藏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2011年 , 雅安藏茶企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 雅安市还建立了南路边茶(雅安藏茶)技艺传习所 , 成立雅安藏茶研究中心 , 不断挖掘和弘扬藏茶文化 。 雅安市现在共有茶园65万亩 , 其中藏茶年产量近3万吨 , 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藏茶之乡” 。
推荐阅读
- 首条茶马古道在陕西 榆林人最先走西口
- 探秘滇北鲜为人知的茶马古道
- 沁阳“茶马古道”羊肠坂揭秘
- 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 普洱茶因古濮人而得名
- 江南春古诗带拼音 江南春古诗赏析
- 茶马古道的历史由来
- 茶马古道——民族团结进步的见证
- 穿越茶马古道的余香
- 源头记忆处的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