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尊御茶的来历

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初春 , 宗室画家赵伯驹给余杭径山寺画了百幅身罗汉像 , 在余杭的径山寺住了半年多 , 成了寺里和尚与帮工们最尊敬的客人 。 帮工中有个来自桐庐魏丰村的厨师 , 人称大鼻子师傅 , 四十多岁 , 生得身高马大 , 紫红脸庞 , 笑起来双眼眯成一条缝 , 鼻子肥大透亮 , 故有此诨号 。 他心地善良 , 生性憨厚 , 做事勤恳 , 从不与人计较长短得失 , 烧得一手素食 , 也善“点茶” 。 但凡寺里来了贵客 , 都叫他“点茶”伺候 , 因此最先得识皇叔爷赵伯驹 。 赵伯驹在京城临安、皇城内外见过不少点茶师 , 很少发表评说 , 偏对大鼻子师傅的点茶功夫赞赏有加 。 这让大鼻子师傅十分激动 , 从此常凑空来赵伯驹住的小院 , 为他点茶 。 相处久了 , 赵伯驹更欣赏他的为人 , 据说他画的其中一幅眯着眼引线穿针补衣的罗汉 , 就依照大鼻子师傅的模样画成的 。
【关于天尊御茶的来历】清明前的一个清晨 , 赵伯驹走完千步刚回到小院 , 大鼻子师傅就走了进来 , 拎着一只竹箱说:“皇叔爷 , 小的从家里带来了一些新摘新炒的土茶 , 请你尝个新鲜!只是乡下土货 , 没有外间的名贵 , 莫要笑了 。 ”赵伯驹笑道:“名贵的不一定就好 , 土货也未必就差!”大鼻子师傅见皇叔有了兴趣 , 开箱取出一只陶罐 , 才揭开盖 , 便有一股清香徐徐飘出 , 令人兀地神清气爽 , 赵伯驹说:“啊 , 这香味已是不凡的了!”
新茶用土纸包着 , 打开纸包 , 赵伯驹取出几片放在掌中 , 只见片片扁平如折纸 , 新翠之色不减 , 凑近嗅了嗅 , 分明还有新茶的芬香 , 并不是从茶饼上扒下来的茶块 , 不觉有些惊异 , 问道:“这茶如何吃?”大鼻子师傅笑道:“这就是乡人土货 。 乡下人供不起烘制茶饼的费用 , 采了新茶嫩芽 , 就在自家灶头上用锅炒 , 炒成这一片片的 , 用纸包好 , 放在石灰甏里 , 用的时候取出少许放在碗里 , 用沸水冲泡着喝 , 最能沁人心脾润肺养神 。 不知皇叔肯试一杯乎?”
当时的饮茶方法还沿用唐五代相传的一套程式 , 整个程序颇为繁复 。 即先从或方或圆的茶饼上取下所需的一块 , 放在碾药用的船形碾槽里碾碎 , 用筛子筛去杂质 , 再将茶粉末放在滤巾中 , 取水冲淋 , 使尽去杂质 , 然后将滤净的茶粉末放在壶中加水煮 , 同时根据节令添加佐料 , 包括盐 。 煮沸的茶水 , 表面会不断泛起一层水泡 , 被内行人视为最美最具欣赏价值的过程 。 “茶圣”陆羽曾为此写下诗一般的赞美之词 。 所谓“点茶” , 就是将这一整套程序演绎得极为娴熟 , 手段干净利落 , 煮成色香味俱佳的茶汤 , 然后拿长柄汤匙将茶水分给饮者 。 看惯了这种“点茶”的赵伯驹 , 对大鼻子师傅的建议不由大觉新奇 , 说道:“好!吾且来充一回乡人 , 品一回乡人土茶!”
大鼻子师傅本还担心皇叔爷不赏脸 , 闻言大喜 , 立即从竹箱中拿出两只粗瓷海碗 , 放在桌上 , 撮了些许新茶放在碗中 , 然后又从箱里取出小炉和一瓶山溪水 , 对皇叔揖道:“请皇叔少待!”说着麻利地在院中点火煮起茶来 。
不一会壶中水沸 , 大鼻子师傅拎起瓷壶 , 对准碗中茶叶冲了下去 , 只见扁平的茶叶霎时在水中翻滚打旋 , 随即片片舒展 , 如翠叶悬空直立于水中 , 展显出嫩绿的本色 , 一股清香也如遥山吹来 , 令人心旷神怡 。 只听大鼻子师傅说:“皇叔爷 , 这就是我等乡下人喝的茶 , 虽然粗疏简直 , 但茶的色味全在其中 , 一点儿不曾缺失” , 见皇叔听得十分专注 , 又道:“待水稍温 , 就可以饮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