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世代代居住在陇中地区的人民 , 素来喜饮罐罐茶的风俗 。 甘肃陇中的罐罐茶同与之相邻的陕西略阳民间的罐罐茶是既有相同之处 , 又有区别 。 如到陇中广大地区旅游、生活过的人们 , 往往会被那里风格各异的乡情民俗所吸引 。 就以饮茶风习而言 , 最令人乐道的就是那里的罐罐茶了 。 陇中人民喜爱的饮茶方式 , 也是一隆火塘、一把茶叶、一个如鸡蛋大小的陶瓦茶罐和一只(或数只)茶盅和一个茶盘 , 就构成了陇中罐罐茶的全部器具了 。 农村中在隆冬季节农事不忙时 , 几乎经常在生着火塘 , 人们坐在火塘边 , 一边烤火 , 一边喝着罐罐茶悠闲地谈天说地 。 而在以往那些艰苦的岁月 , 气候温和的季节里 , 一般家庭不经常生火塘 , 若饮茶时 , 先劈柴生起用黄泥土磊成的小火炉 , 在称作“催催”的小砂罐罐里放入茶叶 , 注水后放在火炉上反复熬煎 , 在茶汤变得浓酽、满屋飘香时 , 便提罐离火将茶叶汁倒入小盅里细细品饮 , 再往砂罐里续上水 , 重新入在火炉上煎第二遍茶 。
陇中罐罐茶最讲究的是汤色浓酽和滋味苦涩 。 在民间有“能喝下粘稠吊线的茶汁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喝茶人”之说 。 而如今即是在民间饮罐罐茶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 无论是在茶具或在茶品的选用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许多的饮茶人也已经从烟熏火燎的火塘边解脱出来 , 已改用小电炉、小煤油炉熬茶 , 往日的小小砂陶罐 , 也被导热性能良好 , 精致美观的金属小罐所代替了;由于茶叶生产的逐年发展 , 茶叶新品种日益增多 , 加之茶叶营销市场不断扩大 , 全国各产茶区的名茶 , 已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 在民间饮罐罐时 , 也趋向选用多品种、较高档次的茶叶了 。 这就使世代相沿的民间罐罐茶 , 也注入了现代茗饮文化的新时尚 。
话说武夷山制茶祖师杨太白发明的一整套制茶工艺 , 扩大了茶叶的用途 , 提高了品位 , 也促进了武夷山种茶业的兴旺 。 而许多名丛的发现更推动了武夷茶事的发展 。 武夷名丛 , 脍炙人口 , 传统名茶 , 流传着不少神奇的传说 。
先说“茶中之王”大红袍 。
田里的庄稼焦黄了 。
岩上的流泉干涸了 。
田里没有收成 , 百姓们只好翻山越岭去剥树皮 , 撅草根来充饥 。 可是没多久 , 树皮草根也吃完了 , 就只好挖观音土来填肚子 , 吃观音土难受的滋味就不必说了 , 塞进肚里不消化鼓涨涨的 , 才难受呢 , 日复一日 , 人们的肚子便渐渐地鼓了起来……
再说 , 武夷山北慧苑村里有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婆婆 , 这可是个百里挑一的好人哪!她没儿没女没老伴 , 一个人孤零零地过日子 , 却常常帮助乡邻乡亲洗洗刷刷 , 缝缝补补 。 大家见她人勤心好 , 都亲热地管她叫“勤婆婆” 。
有一天 , 勤婆婆从老远老远的山里 , 好不容易采来了一把绿绿黄黄的树叶 , 她又饥又渴 , 便熬了碗树叶汤 , 刚想喝下 , 门外却传来一阵痛苦的呻吟声 。 勤婆婆连忙放下汤碗 , 赶到门外去看 , 只见一个衣服破烂不堪 , 拄着龙头拐杖的白发老头坐在门口的石墩上 , 正上气不接下气地喘着粗气 。 他披头散发 , 双眼深陷 , 脸色蜡黄 , 干燥的嘴唇翻起一块块白皮 , 拄拐杖的手分明是一根嶙峋的树枝 。 勤婆婆顿生怜悯之心 , 急忙把老头让进屋里 , 端起那碗热腾腾的树叶汤 , 送到老头面前说:“大旱年头 , 没什么好吃的 , 这碗树叶汤 , 你趁热喝吧!”
推荐阅读
- 喜马拉雅如何设置接收所有人的评论通知
-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是什么意思 先发制人的反义词
- 古人的座次都有哪些讲究?
- 现代服饰简笔画
- 中国人的双眼皮基因是从其他民族输入?单眼皮的人才是纯汉人?
- 青海人的茶文化
- 130岁是人的寿命极限?
- 微信怎么让自己不看别人的朋友圈
- 试析茶艺
- 诗意又撩人的游戏名字 推荐诗意撩人的游戏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