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被热捧为能喝的“古董” , 很多人认定普洱越存越值钱 。 不法商人乘机利用各种手段将新茶变老茶叫高价 。 业内专家介绍 , 夸大年份、湿仓造霉味、加入化学药品是市场上最常用的做旧手法 。 此外 , 还有通过改换包装 , 将非品牌老茶冒充品牌老茶的作伪方式 。 云南省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邹家驹告诉采访人员:“有个朋友兴致勃勃地告诉我 , 他花数百元购得一颗30年存期的‘金弹子’ , 请我去品饮 , 我笑他上当了” 。 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 , 邹家驹给采访人员讲述了一段历史:1992年 , 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属下昆明茶厂职工项金山、耿庆国和翟元宏合作设计了一个三件套冲压机械 , 生产当时正式名称叫“迷你”(英文mini) , 后来口头上流行改叫“金弹子”的5克重一次性微型沱茶 , 后来还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技术专利 , 号码92236902.x 。 之后 , 翟元宏自己设计了一个两件套的冲压机械 , 也申报了相应的技术专利 。 “由此可见 , ‘金弹子’要到1992年以后才有 , 又怎么可能有30年存期的“金弹子”呢?所以 , 朋友说的存了30年的‘金弹子’决不是真的” 。 邹家驹肯定地说 。 茶叶中含有一定量的果胶质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微生物会逐步分解果胶质 , 存期30年以上的老茶 , 果胶质早就转化挥发 。 但市面上一些号称有几十年存龄的茶 , 仔细一看 , 还有果胶质 , 很显然 , 这样的茶肯定是虚报了存龄 。 “果胶质是构成茶叶细胞间层质的主要物质 , 是一种无定形的胶质 , 具强亲水性 , 粘着而柔软 , 即可使相邻细胞粘连在一起 。 在茶叶揉捻过程中 , 细胞破碎 , 果胶质亦相随而出 。 ”邹家驹说:“民国时期 , 西双版纳茶区无电力设备 , 紧压茶加工靠人力石模 。 人工压力有限 , 无电力时期的紧压茶都比较松泡 , 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果胶质的粘接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微生物会逐步分解果胶质 , 存期30年以上的老茶 , 果胶质早就转化挥发 , 茶块的连接 , 主要靠形状塑型的拉扯 。 此外 , 其它杂质往往以果胶质为依托 , 果胶质挥发了 , 茸毛或其他杂质也相应会减少” 。 邹家驹给采访人员讲了一个例子:“有个朋友邀请我去喝茶 , 预先说好是几十年的老陈茶 。 茶装在一个设计精巧的纸封里 , 约10克左右 。 他介绍说这茶已有80多年的陈期 , 一泡价值1500元” , “算下来 , 制茶时是民国初年的事了 。 我一看 , 茶叶有三分之二结块 , 三分之一已经散落 。 仔细观察 , 结块部分的连接果胶质仍然在起作用 , 很显然 , 这是一块虚报存龄的茶” 。 邹家驹还讲述了一个3年茶冒充20年存期茶的例子:“2005年春节 , 我一位朋友的家人花3000元买了两块据说是1985年以前生产的普洱饼茶 , 经冲泡一看 , 茶味苦涩 , 有股渥堆的轻寡味 , 茶汤中上下翻滚着茸毛和淡淡的烟味 , 可以断定这茶的存放时间不超过3年 , 因为只有存放年限很少的茶才会有烟味 。 ”还有一段历史背景可以证明这茶的存龄没有20年 。 要知道 , 在1983年~1985年之间 , 晒青茶中的芽头毫尖价格很高 , 销路又好 , 加工生茶类的紧压茶时 , 厂家会用少许芽头嫩叶撒面 , 但茶体中和背面断然不会有白芽嫩尖 。 一般情况下 , 普洱茶饼和普洱茶砖就连撒面都没有了 。 直到1995年左右 , 芽头被在证明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低不宜生产普洱茶后 , 这些曾经很高贵的芽头嫩叶才陆续挤进各种各样茶身又粗又大的紧压茶 。 而我这位朋友家人所购买的两块茶饼 , 光从外表看 , 上下都压进芽头 , 很显然 , 这不可能是1985年以前生产的 , 至少也要是1995年芽头降价后才有的 。 ”邹家驹说 。 邹家驹说 , 一些所谓专家 , 写书完全不负责任 , 手里有什么“货” , 便随之编造历史 , 抬高价格 。 “有些图谱太离谱了 , 南涧生产凤凰沱茶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 , 却被一些人说成70年代的 。 ”邹家驹说 , “现在市场上卖的所谓陈年普洱茶 , 绝大部分都不是真的 。 普洱茶消费者 , 特别是普洱茶经营者 , 买茶时不能只靠耳风、只靠诱人的标贴 , 要细心辨识” 。 “湿仓茶”是好茶还是坏茶 , 如何认定?茶叶界有不同的声音 , 但都一致肯定“湿仓茶冒充老茶”的做法 , 就是欺骗消费者 。 事实上 , 一些不法茶商将茶品搬进云南、贵州等地湿度浓的溶洞 , 加速陈化 , 发酵霉变 , 希望借此炒作年份 , 造旧普洱茶 , 不仅违背茶叶内质自然氧化发酵规律 , 更让普洱茶失去保健功效 , 反而伤害人身健康 。 “‘湿仓’是一些茶商为了让新鲜的普洱生茶能提早饮用 , 马上见利润 , 把普洱生茶存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地窑、防空洞、土房等地 , 因空气相对湿度提高 , 容易造成茶叶麴菌的孳生 , 加速陈化 , 这种麴菌氧化称为湿仓后发酵 。 但是 , 湿仓普洱茶完全破坏了茶叶纤维 , 改变了茶叶原有本质 , 违反茶叶内质自然氧化发酵的规律 。 ”资深茶人、茶艺乐园(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璋说 , 他一贯主张以“干仓”存储普洱茶 , 也就是说 , 茶叶在温度、湿度适中 , 通风透气 , 清爽无杂味的环境下发酵陈放 , 既保存普洱茶的本质真性 , 又增加了品茗价值 。 为让采访人员有形象认识 , 陈国璋拿出平日给普洱俱乐部会员讲课用样本――经湿仓陈化造旧的普洱茶 , 与干仓陈放、保存良好的普洱茶进行对比 。 采访人员发现 , 经湿仓陈化的沱茶已经霉变长出白霜 , 而另一块同样经湿仓陈化的砖茶块颜色暗淡而发黄 , 霉变长白霜的沱茶闻起来有一股糠味 , 而发黄砖茶有股霉味 。 “同是坏茶 , 哪种坏一点?”采访人员问道 。 陈国璋回答说:“发黄(区别于“金花”黄金菌 , “金花”应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去评价)那块更差 , 只是黄色没有白色显眼 , 其实茶叶已‘湿死’!”陈国璋解释 , 茶叶存于湿仓 , 因水份过多容易霉变 , 霉变厉害的茶叶会长出白霜 , 若未及时作退仓风干处理 , 白霜就会转变为黄霉(黄曲霉) 。 现在 , 有人说“普洱茶越霉越好” , 其实不然 。 霉变的茶本质已变坏 , 水份过多助长白色、黑色、绿色、黄色的细菌生长 , 喝茶原想有助健康 , 但饮用这类茶效果相反 。 另外 , 一些茶业界专家并不否定湿仓的做法 , 只是湿仓陈化出好茶品的技术难以掌握 , 湿度过高或不适时 , 货品就容易出现黑霉和绿霉 , 成为坏茶 。 目前市场不少人利用坏的“湿仓茶”来冒充陈茶和干仓老茶 。 台湾资深茶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之一的石昆牧说:“如果有两块50年代存期的干仓茶和湿仓茶 , 我一定选择喝干仓茶 , 但并不表示湿仓茶不好 , 只是个人口味不同 。 事实上 , 现存老茶基本上是湿仓茶 , 甚至连20万元一饼的老茶也是湿仓茶 。 要知道 , 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5% , 存放的普洱茶就会发霉 , 像广州年平均相对湿度88% , 过去作为存茶重地的广东、香港其实就是‘天然湿仓’ , 基本没有干仓老茶 。 ”石昆牧告诉采访人员 , 在香港 , 所谓“入仓”是指不以自然存放方式 , 企图以人工控制环境加速普洱茶陈化 , 广东方面有类似方式 , 如利用盖铁皮屋、进防空洞等来加速普洱茶的陈化 , “这些人工方法所生产的茶 , 只要不是太过离谱 , 在以现代医学检验的标准而言 , 尚无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直接证据 , 甚至有时温湿度与时间、翻仓处理得当 , 在口感香气表现 , 身体感受也有令人惊艳之处 。 ”但利用入仓炒作年份 , 利用造假误导消费者 , 不仅不道德 , 而且伤害人的身体 。 对于“湿仓”问题 , 云南省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邹家驹也表示 , 微生物发酵先决条件是要一定水分、温度和氧气 , 没有水不会发酵 , 好比星球上没水就不会产生生命一样 。 他举例说:“同港九茶叶商会小聚 , 说几十年前有人用塑料纸密封生茶饼 , 后来打开变化很小 。 道理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说的干仓 , 干仓水分越少 , 茶叶陈化速度越慢――许多普洱茶书把干仓捧上天 , 殊不知没有一定水分湿度 , 哪来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环境?”“我经常在昆明茶厂、下关茶厂和勐海茶厂发酵车间观察 , 技术掌握得好 , 出正常的白毛 , 就是好茶;堆子温度高了 , 茶胚烧掉 , 温度低了 , 堆子表面出现黑毛 , 就是坏茶了 。 ”邹家驹认为 , 这些是因为技术掌握不当 , 湿度过高或不适时 , 让部分货品出现黑霉和绿霉 。 由于技术难度大 , 哪能生产这么大批量陈化好茶 。 “生茶品经过快速陈化处理 , 其优点在于能立即将苦涩度降低、汤色转红、滑口带甜 。 而熟茶则能将渥堆味(新味、腥味)快速去掉 , 汤质滑润 , 出现明显陈香 , 两者共通点是入仓能把新茶刺激味快速消失 。 ”石昆牧虽然肯定“湿仓” , 但表示入仓存在5个方面的负面影响:仓储过程耗损大 , 霉变可能性大增;外观与饼面油光消失;仓味永远不会消失;同一批茶 , 香气口感品相差异大;与未入仓茶对冲斗茶 , 其仓味串鼻 , 口感香气丧失 。 “入仓不见得一定不好 , 但入仓常被茶商作为炒作年份的手段误导消费者产生错误观念 。 ”石昆牧说 , 个别商人为利所驱 , 通过往成品普洱茶上大量泼水或施放其他变色物质 , 或直接放在潮湿地上 , 让其生长出霉菌 , 陈化年份 , 最终不仅没了存放的韵味 , 也没有普洱茶保健效果 。 【专家揭秘黑心普洱茶】
推荐阅读
- 保存普洱茶要注意
- 揭秘隔夜茶的11大养生妙用
- 闽台专家学者研讨地理标志商标保护
- 专家教你如何识别好茶
- 茶马古道命名15周年 古道专家聚首“西博会”
- 专家聚集昆明纵论茶马古道
- 识破真假大红袍
- 惊现两千年“蜀身毒道”
- 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缘何专家研究与旅游开发冷热不均?
- 专家聚昆纵论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