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 。 “一生为墨客 , 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 , 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 。 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 , 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 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 在陆羽的笔下 , 饮茶决不象烹肉、熬粥一样 , 为食而食 , 为生而食 , 而是把物性与人性融合在一起 。 ”饮茶不只是一个物质过程 , 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 , 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 , 进行自我修养 , 陶冶情操 , 养成茶人品格 。 茶圣陆羽 , 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 , 可令饮者能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 , 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 。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 , 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 , 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 , 擅瓯闽之秀气 , 钟山川之灵禀 , 祛襟涤滞 , 致清导和 , 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 中澹闲洁 , 韵高致静……”
“入于儒 , 出于道 , 逃于佛” , 儒与道、佛合掺互补 , 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态平衡学 。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 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 。 而道、佛两家所宣传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 , 以及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 , 对士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 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 , 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 , 通过品茗、琴棋书画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 , 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 , 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稳定 。 内在心性上的澄澈虚静 。 清心寡欲 , 就会表现为外在风度上的雍容大度 , 宽厚谦和 , 与人无争 , 怡然自乐 , 汰尽浮燥 , 归复天然 。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 , 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 。 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 。 当某些人经过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 , 他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 , 返朴归真 。
在茶道中 , 静与美常相得益彰 。 古往今来 , 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 , 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 。 因为静则明 , 静则虚 , 静可虚怀若谷 , 静可内敛含藏 , 静可洞察明澈 , 体道入微 。 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 , 除却静字无妙法” 。 道家主静 , 儒家主静 , 佛教更主静 。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舒静的心境 , 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 , 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 , 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 , 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 ,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 , 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 , 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清汗 , 平生不平事 , 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 , 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 ,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文字五千卷” , 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 。 三碗茶 , 唯存道德 , 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 。 四碗茶 , 是非恩怨烟消云散 。 五碗肌骨清 , 六碗通仙灵 , 七碗羽化登仙 。 “七碗茶”对茶道直觉体验的细节作了详尽的描写 , 其中包含着庄子道家混同物我 , 顺乎自然 , 超越人生 , 大彻大悟的精神 。 “七碗茶”流传千古 , 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
推荐阅读
- 唐朝饮茶方法与陆氏茶烹饮法
- word怎么设置纸张方向与大小
- 饮茶与保健
- 如何认识现代茶艺的发展
- 如何在WPS中插入颜文字与符号
- 姬玉露与冰灯玉露的区别
- 雅乐之舞与雅乐之华的区别
- 麸炒芡实的功效与作用 麸炒芡实主要有什么功效
- 剑与远征扎普拉尔试炼之地攻略
- 炒扁豆的功效与作用 炒扁豆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