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西南的险山恶水和原野丛林之间, 绵延着一条神秘的古道, 千百年来, 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 悠远的马铃声, 串起了山谷、平坝和村寨, 也串起了众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 。 如今, 古道石板上的马蹄印仍历历在目, 跨越江河的铁索吊桥也已几经沧桑, 被当年烟火熏黑的巨石诉说着这段传奇, 古老的茶马古道, 正日益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
进入藏区的马帮, 大部分是用“软驮”运输货物, 以免有些地段过度狭窄, 骡马因货架碰撞山体而掉进深渊 。
在云南西双版纳, 这块地球北回归线上惟一幸存的绿洲里, 除了佛寺、高脚竹楼和傣家少女, 还有着鲜为人知的老茶树和茶马古道的故事 。 云南是茶树的主要原产地, 世界上用于制茶的植物有23属380种, 其中15属260种分布在云南 。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野生茶树和最早的人工栽培型茶树, 都在西双版纳 。
拥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茶园, 西双版纳自然成为茶马古道的南端起点 。 历史上, 西双版纳生产的普洱茶不仅作为献给朝廷的贡品, 还远销西藏地区和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家 。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 每年跋涉在茶马古道滇藏线上运茶的驮马已达5万匹之多 。
唐宋时期以后, 云南和四川的茶叶开始销往西藏地区, 受到了藏族同胞的喜爱, 以至于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 茶马古道也就有了两个出发点:一是云南普洱, 二是四川雅安 。 从普洱北行的路线经过南涧、大理、中甸、德钦、碧土, 从雅安西行的路线过泸定、康定、理塘、巴塘、芒康、左贡, 两条路线在今西藏邦达汇合, 然后又分为两条主要的商道通往印度 。 一是由邦达向西南行, 经然乌、察禺进入印度东北角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 与著名的“蜀身毒道”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 。 二是由邦达经昌都一直向西, 到达拉萨后又分为两路, 一路经江孜等地进入尼泊尔、锡金、不丹, 一路继续西行, 经日喀则、拉孜、萨嘎、普兰到达印度、尼泊尔 。
山间马店
从古代到近代, 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运输主要是依靠马帮 。 马帮可以说是云南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 由云南的地理环境和驰名于世的马匹这两大因素结合而成 。 历史上云南以产马著称 。 考古学家从170万年前元谋人时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中, 发现了马的化石;汉唐时期, 云南有著名的“越赕马”;宋代的“大理马”更是驰名于世 。 而马帮的发展又与茶马古道的兴盛紧密联系在一起, 马帮为西南地区的对外交通贸易提供了便利, 茶马古道的繁荣则促进了马帮运输业的扩大与发展 。
马帮形成初期, 各家各户只是将自己的马匹用于短途驮运 。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需要进行长途贩运的货物逐渐增多, 加之复杂的道路状况, 单人匹马很难成行, 也无力承担全部运输业务, 于是便数人相约合伙同行, 共运一批货物, 从而形成了最初的马帮 。 清末民初, 云南各地出现了一批大的商帮, 有些更是富甲全国 。 云南的商帮大多拥有自己的专业性马帮, 有些商帮就是由马帮直接发展而来 。
经常以地为床以天为被的赶马人早已习惯了简单艰苦的生活方式
专业性马帮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 。 从领导来讲, 一般分为大锅头、二锅头、管事三等 。 大锅头1人, 是整个马帮的头号首领, 其他人要入伙搭帮, 要向大锅头交纳一定数量的钱银 。 对大锅头的要求也比较全面, 既要智勇双全, 又要熟悉商情、各地的风土人情、道路和驿站的情况, 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手段, 能当家理财, 管理好马夫、牲口和财物 。 二锅头为二号首领, 大锅头不在时全权掌管马帮 。 管事则专门负责马帮内部的经济事务 。 马帮的大小按拥有牲口多少区分, 5匹牲口为一把, 5把为一小帮, 设一小锅头负责 。 一个马帮少则几十匹牲口, 多则成百上千 。 赶马人与牲口的比例, 一般为4匹骡马配备一名赶马人 。
推荐阅读
- 茶马古道上邂逅3540万年前的“茶树始祖”
- 益阳安化茶马古道旅游风景区即将正式开业
- 图 沙溪 茶马古道上最后的古集市
- 现代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与特点
- “茶马古道”项目一期奠基仪式启动
- 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缘何专家研究与旅游开发冷热不均?
- 专家聚昆纵论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正在成为黄金旅游线路
- 云南“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