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茶简史
商周时期濮人种茶
东晋·常璩(公元347年或稍后)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 , 实得巴蜀之师 , 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 , 西至僰道 , 北接汉中 , 南极黔涪 。 土植五谷 , 牲具六畜 , 桑蚕麻苎 , 鱼盐钢铁 , 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 上述记载表明商周时期巴蜀之茶已作贡品 。 据吴觉农《茶经述评》称:当时所指巴蜀包括今四川省及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 , 故贡品中有云南茶 。
又据《史记·周本纪》载 , 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领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 。 八国即庸、蜀、羌、髳、微、籙、彭、濮八个部族国 。 其中髳族濮族均祖居云南 , 髳族分布在今牟定县 , 濮族分布面广 , 周秦时期称为百濮 , 其后裔分支很多 , 历代称呼为朴子、朴子蛮、布朗、蒲蛮、古刈、哈瓦、德昂、崩龙等 。 流传至今 , 云南茶区还有布朗、哈瓦、德昂等少数民族 。 据许慎《说文解字》说 , 这些称呼都是由“濮”“蛮”二字的音源而来 , 只是译音取字不同而已 。
又据史料记载 , 濮人曾向商王朝献短(或曰矩)狗;清·顾炎武《日知录》也说 , 明清时期规定云南顺宁府的蒲蛮以矮犬为贡品;《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 , 诸葛亮定甫中后将永昌郡濮民数千部落移至云南郡和建宁郡囤田 。 由上可知濮人祖居云南的历史长久 , 分布面也广 , 当地有适宜种茶条件 , 故有濮人为云南种茶始祖之说 。 这与上述商周时期云南以茶为贡品是吻合的 。
两汉时期茶产益州
三国时魏·吴普《本草、菜部》记有:“苦菜一名荼 , 一名选 , 一名游冬 , 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 , 凌冬不死 , 三月三日采干 。 ”上述记载中的“荼”即古茶字 。 “益州”系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 滇王尝羌臣服于汉 , 武帝赐以金质“滇王之印” , 建立滇国 , 封尝羌为滇王 , 以滇池为中心 , 设益州郡 , 郡治在滇池县(今晋宁县的晋城)领27县 , 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州市)的辖区 。 东汉明帝时在滇西设永昌郡之前 , 先设西部都尉 , 仍归益州节制 。 汉献帝建安19年(公元214年)设庲降都尉于今之曲靖 , 统辖益州、朱提(今昭通一带)、兴古(今文山 , 红河州部分地区)、永昌(今保山和临沧地区)、云南(今大理和楚雄部分地区及云南东南部及贵州南部)、越(今四川西昌和云南丽江及楚雄部分地区)七个郡 。 可见两汉时滇治均属益州管辖 。 故吴普《本草、菜部》所称益州主要是指现今云南所属之地 。
三国时期南中茶子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平夷县 , 郡治有珧津、安乐水 , 山出茶、蜜”的记载 。 据吴觉农《茶经述评》载:“平夷县约当今云南富源县地 。 ”平夷县距当时南中的中心味县(今曲靖)140里 。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公元775—780年)载:“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粟、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 ”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 。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 ,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 , 郡治由滇池县移至味县 , 统管南中之地 , 味县遂成为当时南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傅巽以南中茶子与当时国内外名特水果等产物(宛柰即大宛国的苹果 , 西极石蜜即天竺国的冰糖)并列 , 可见云南茶子当时已有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