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茶文化的形成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普洱茶文化的摇篮 。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 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 茶叶文化的形成, 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 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中唐时期, 陆羽《茶经》的问世, 使普洱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 。 中唐时, 陆羽《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正是这部《茶经》, 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 千百年来, 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 直至陆羽的《茶经》问世后, 茶方大行其道 。 《茶经》的问世, 不但使天下益知饮茶矣, 陆羽亦因此名扬天下, 并为朝廷所知而召为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 。 但陆羽无心仕途, 竟不就职 。 晚年他由浙江而至江西上饶隐居.《茶经》是一部论茶专著, 它对当时盛行的各种茶俗作了归纳与追溯, 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 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 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 由陆羽开始的茶的这种划时代的变化, 正是当时茶风盛行, 人们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种体现 。 宋代茶业的发展宋元茶叶生产发展中的一个特点, 是由团饼为主趋向于以片茶、散茶的为主 。 北宋前期, 茶叶生产主要是以团茶、饼茶为主, 这是属于紧压茶类, 特别是在北苑贡茶中, 这类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和技巧, 日趋精湛, 不断创新, 无论是在外形和内质上, 都达到了团饼茶的最高峰 。 由于宫廷用茶要求, 煮茶方式和品饮方式与民间乡饮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所以团饼茶在作为宫廷之用时, 有其独特的价值 。 但是, 团饼茶的制作工艺和煮饮方式都比较繁琐, 对于一般的普通饮用者来说, 则多有不适合的地方 。 因为一般的劳动者的饮茶, 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 不可能去购饮价值昂贵的团饼, 而且也无暇去精心烹制 。 他们总是希望价值低廉且煮饮方便 。 于是, 在过去团饼茶工艺的基础上, 就出现了蒸而不碎, 碎而不折的蒸青和蒸青末茶 。 宋朝时, 对那些团状、饼状的紧压茶常称之为“片茶”, 而对那些散状的茶叶, 在当时又称为“草茶”, 或“散茶” 。 明清茶文化晚明时期, 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 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 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 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 。 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 藏时燥, 泡时洁 。 精、燥、洁茶道尽矣 。 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 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 两者互依互存, 互为表里, 不可分割 。 元神是茶的精气, 元体是精粹外现的色、香、味 。 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 做到淳朴自然, 质朴求真, 玄微适度, 中正冲和, 便能求得茶之真谛 。 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 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 张大复则在次基础上更进一层, 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 爱山水而不会其情, 读书而不得其意, 学佛而不破其宗 。 他想告诉我们的是, 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 而要求得其真谛, 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 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 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化境, 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 。 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 【普洱茶茶文化的发展】
推荐阅读
- 茶文化中的女杰——佳茗与佳人
- 茶字妙趣
- 西方“茶经”有学问
- 黄涣古墓中的宋代珍稀茶具
- 普洱茶七子饼的来历说法
- 下午茶的由来以及文化
- word如何不更改图片格式,快速替换成另外的图片
- ProE域点的使用方法
- word复制的文本编号旁边多个箭头消除不了怎么办
- word文档怎么更改项目符号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