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茶名茶字出巴蜀关于茶名茶字 , 我国历史上称谓和写法极其复杂 。 笔者参加《中国茶叶大辞典》一书词目的草定 , 以茶名和茶字的词目来说 , 不算“草中英”、“酪奴”、“草大虫”、“不夜侯”、“离乡草”等谑名趣名 , 还有荼、槚、桡、蔎、茗、荈、葭、葭萌、椒、茶、茶、茶荈、苦茶、苦荼、茗茶、茶茗、荈诧等等叫法和写法 。 对这些茶的方言、俗名、异体字和互相可以通假的字 , 一般因其繁也就不想去探究个中的原因 。 其实 , 如果把这些茶名茶字梳理梳理 , 找找相互间的关系 , 弄不好对我们要求搞清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起源也有关系 。 上述这些茶名和茶字 , 看似很多 , 但如果我们从音节角度上将它们一分 , 不外单音节和双音节二种 。 如果将单音节中茶和茶义字去掉木字旁的俗写和互可通借的桡、椒等字 , 剩下的 , 也就只有《方言》所提到的“葭”和陆羽《茶经》记载的“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这几个字了 。 双音节的除去由二个单音节茶或茶义字构成的复合词 , 如茶茗、茗茶和荈诧等等 , 也就只剩苦荼和葭萌二词了 。 这也就是唐以前的茶名和茶字的基本情况 。 那么 , 这八个茶叶名词 , 又以何者为先呢?从现有的文献来说 , 还是以《尔雅》中关于茶的释文为早 。 记载:“槚 , 苦荼 。 ”《尔雅》是秦汉间的一部辞书 , “槚”和“苦荼” , 也可以说是我国汉语和汉文中以双音节茶名来释单音节茶字的二个茶的最早记载 。 关于这点 , 四川省林业学校林鸿荣先生在《茶事探源》一文中 , 考释得非常清楚 。 其称《尔雅》“槚 , 苦荼”的释文 , 和有的训诂书上所说:“闻雅名而不知者 , 知其俗斯知其雅矣” , “槚”是茶的雅名 , 这里是以俗名来释雅名 。 而且从晋人郭璞有关这条释文的注释“今呼早采者为茶 , 晚取者为茗 , 一名荈 , 蜀人名之苦荼”这点来看 , 《尔雅》的编者 , 这里还不是以中原而是以蜀人的俗名来释巴蜀茶的雅名 。 这里肯定“苦荼”是蜀人之语 。 同样 , 我们上面提到的双音节的“诧” , 也是巴蜀的方言 。 这一点 , 司马相如的《凡将集》中所提的“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的草药中 , 将茶不记作“槚”和“苦荼”而称为“荈诧” , 这明显也是巴蜀方言的一种例证 。
这一点 , 浙江农业大学著名农史专家游修龄先生关于我国古代作物名实考证的有关文章中讲得很清楚 , 我国或中原最早的作物名称 , 一般都取单个音节 , 双音节的名物 , 应考虑来自国外或我国边疆少数民族 。 所以 , 由上笔者不但肯定我国早期文献中的双音节的茶名和茶义字出之巴蜀 , 而且相当肯定 , 我国茶的单音节名和文 , 极有可能也源于巴蜀双音节茶名的省称和音译的不同用字 。 这我们还是以陆羽《茶经》所列的茶、槚、蔎、茗、荈这五个单音节茶名为例 。 众所周知 , 上古无茶字 , 茶借作荼 , 唐时将荼减去一笔始有茶字 。 所以 , 陆羽《茶经》中的茶字 , 我们应还原成“荼”字去考释 。 荼是茶字的前身 , 茶是所有茶和茶义字的“正名” , 所以 , 茶字考源 , 我们就先从荼字考证 。
前面说过 , 茶是南方的一种树种 , 饮茶和茶业初兴于巴蜀 , 所以 , 我国最初使用汉语汉字的黄河流域 , 不但没有茶的概念和知识 , 连最早记述茶的“荼”和“槚”字 , 也是据巴蜀方言茶的字音 , 在当时的文字中选借的 。 如茶字前身的“荼”字 , 原来就具“苦菜”、“杂草”和“白色”等多种释义;《尔雅》中提出的我国第一个指茶的“槚”字 , 原本指楸树 , 是古代常用来做棺材和琴瑟的树种 。 那么 , 荼字是巴蜀什么方言的音译呢?很明显 , 它是由《尔雅》“槚 , 苦荼”的苦荼演化而来的 。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指出 , 《尔雅》中的草木鱼的俗名 , “多取雅之共名 , 而以味别之” 。 这即是说 , 这“苦荼”的“苦”字 , 是指“荼”味;“荼”和“槚” , 当应是共名了 。 对此 , 或许有人认为这里“荼”音读为tu , 而“槚”读作为jiǎ , 荼、槚怎么能相共呢?其实这里的“荼” , 古不读“徒”而读“差(tsheai)”;槚和“差”的读音就比较接近而共得来了 。 说清楚些 , 也就是“荼”字是巴蜀“苦荼”俗名的省称;苦荼古读kuatsheai , 《尔雅》槚字 , 实际也就是“苦荼”读出来之音译 。 所以 , 我国秦汉时辞书中用“槚”字 , 史籍中茶的正名又多用“荼”字 , 二者不但不矛盾 , 而且还是可以互通、互证和同源 。
推荐阅读
- 茶具的发展史
- 一 茶文化的摇篮
- 三 茶的纪元:茶的最初利用和茶业的起源
- 香哈菜谱怎么收藏喜欢的菜谱
- 快剪辑的版本号在哪里查看
- 微信新消息的提示音,怎么更改成自定义的
- 波斯猫会发腮吗
- 加拿大无毛猫怎么看品相
- 阿比西尼亚猫的体重是多少
- 伯曼猫外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