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由来

【龙井茶由来】西湖产茶始见于唐代湖州人陆羽所作《茶经》 , 龙井茶约闻名于元明年间 , 有明代诗人高应冕《龙井试茶》为凭 , 诗云:天风吹醉客 , 乘兴过山家 , 云泛龙沙水 , 春分石上花 。 茶新香更细 , 鼎小煮尤佳 , 若不烹松火 , 疑餐一片霞 。 龙井茶最初起源于寺庙 , 其种、采、抄、品都有一番讲究 。 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 , 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 。 春采、夏锄、秋剪、冬肥 , 一点都耽误不得 , 不然的话 , 人误茶一季 , 茶误人一年 。 龙井附近茶农一年柴米油盐的开销就靠一季春茶 , 除了春茶 , 另外夏秋两季的茶 , 当地人都把它视作柴草 。 春茶共分四挡 , 清明前开始采头春茶 , 称“明前茶” , 其茶嫩芽初迸 , 如同莲心 , 就称之为“莲心” , 这是珍品中的绝品 。 制作“莲心” , 一般要四斤以上的青叶(当地人称“草子”)才能抄制一斤干茶 , 而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 , 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 。 谷雨前采二春茶 , 又称“雨前茶” , 这时茶的芽柄已发一叶 , 其形似旗 , 茶芽捎长 , 其形如枪 , 故又称之为“旗枪” 。 立夏之前采三春茶 , 这时茶芽旁一有附叶两瓣 , 形似雀舌 , 所以也以“雀舌”相称 。 四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 , 这时茶已成片 , 并附带有茶梗 , 所以茶农也称之为“梗片” , 这种茶过去是茶农后代练技术用的 。 制作绿茶一般都有采、晾、揉、抄、装这几道工艺 , 而龙井茶却有自己的讲究 。 首先是采摘茶叶不能掐 , 可能用拔更恰当一点 , 据说原先进贡皇上的茶叶 , 是茶乡姑娘用双唇采下来的 , 而掐下来的茶叶 , 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都去不掉;其次是晾 , 所谓晾就是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得在阴凉处堆放上大半天 , 大约相当于机械加工的退火 , 也就是通过堆晾 , 褪掉茶叶里残余的大部分刚性;揉也叫揉捻 , 是通过外力将茶叶的内部结构揉捻成人们希望的形状 , 但龙井茶的制作却在文火铁锅的条件下 , 把揉和抄两道工艺合二为一了 。 龙井茶的形状要求青叶保留一部分自然的刚性 , 以便茶叶成型后还能看到部分青叶的原状 , 因此就将揉捻工艺弱化了 , 即将抄分解成抄--晾--抄--晾--抄的过程 , 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部分揉的要求 。 在完成了几近繁琐的制作过程之后 , 扁平、光滑、翠绿、整齐就成了龙井茶的经典造型 。 说起品茶就复杂了 , 光茶水、茶具、茶汤、茶式、茶人、茶境就说不胜说 。 简而言之吧 , 人间至味是清淡 , 明前茶最好用100度以下90度以上的水冲泡 , 杯子最好用透明玻璃杯 , 先倒水 , 后放茶叶 , 待茶叶充分舒展并沉入杯底后 , 就可以品尝了 。 其过程一是看 , 看茶叶泡前和泡后的形状是否符合茶形的规范;二是闻 , 闻茶叶泡前泡后的清香 , 以没有烟火气为上;三是品 , 一口茶分三次咽下 , 其中第三次最好漱口后再咽 , 以清气上升 , 唇齿留香为佳 。 龙井茶历来以“狮、龙、云、虎”为上品 , 狮为狮峰;龙为龙井;云为云栖;虎为虎跑 。 此四处凡采用手工制作的龙井茶定名为西湖龙井;出此范围且在杭州辖区之内所产的龙井茶 , 定名为杭州龙井;超越杭州且在浙江省范围内所产的龙井茶 , 定名为浙江龙井;同理 , 浙江以外地区 , 凡采用龙井茶制作工艺且茶形扁平的都可定冠为龙井茶 , 比如四川龙井 , 江苏龙井等等 。 据说当年《昭明文选》的主编昭明太子就是隐居在天目山腰的太子庵里 , 外靠山泉水洗眸 , 内服茶汤疗目 , 治愈了眼疾 。 如此看来 , 长饮青茶有清火明目的效果 , 但愿天下人都能常饮青茶 , 祝愿天下人都有一双明明亮的眼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