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具


炊具

文章插图

炊具【炊具】——泛指烧开水的锅 。 因为唐宋时期 , 是茶研末煎煮 , 故当时的茶具 , 第一就是煮具 。 煮水的锅忌用生铁锅 。 因用铁锅煮出的沸水含铁腥味 , 而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 , 遇水铁盐溶液易使茶汤变成黑褐色 。 用铁质水煎茶 , 还易使茶汤表面漂浮一层“锈油” , 入口带有涩味 。 故煎茶的煮具最好用陶煲或铜壶 , 次用铝锅 , 煮出的茶汤不带异味 , 且清甜爽滑 。 煎水时必用的“茶炉”(或称“风炉”) , 可谓是煮具中的辅助用具 。 它是用炭或劲薪燃烧的 。 唐代除用金属鼎式茶炉(据称是陆羽自行设计的“三足鼎式炉”)煎水外 , 还有泥制的茶炉 。 红泥炉俗称“炭炉”或“茶炉仔” 。 相传大诗人白居易于唐代元和十二年遭贬江州(今九江)时 , 时值隆冬 , 北风呼啸 , 大雪将至 。 为排遣心中的惆怅 , 曾以诗为柬 , 邀九江名流刘十九共饮 , 成诗一首日:“绿蚁新醅酒 , 红泥小火炉 。 晚来天欲雪 , 能饮一杯无 。 ”从诗中可知泥制茶炉在当时已相当普及 。 直至本世纪乓年50年代 , 红泥小火炉仍是功夫茶具中的“一宝” , 流行于功夫茶风行的我国潮汕地区 。 潮汕地区的泥制茶炉 , 形若截筒 , 高者盈尺 , 低者只五至六寸 , 小巧玲拢 。 由优质高岭土或细白砂泥烧制而成 。 上下有门 , 炉心置有楞栅 。 上边有活动门闸 , 下边门为煽风通气之用 。 烧水炭时 , 上门闸则关上 。 考究的还于炉门两侧刻有“茶联” 。 潮州的泥茶炉以木炭为燃料 , 其中以杨梅木烧制的木炭为上品 。 杨梅木炭以耐燃、无烟 , 也无火星溅射、灰烬洁白等优点而为人称道 。 至本世纪60年代 , 在潮汕地区的农村中仍大多使用红泥小火炉 , 后逐渐由煤油炉取代 。 至90年代 , 煤油炉又逐渐被各式电热壶和轻便型煤气炉所替代 , 而延续了数千年的红泥小火炉 , 却成了茶炉中的“珍品” 。 宋代时茶炉的形制与质地同唐代相似 , 也呈古鼎形 。 明代时比较讲究用铜炉和竹炉 。 当时浙江潘姓匠人铸的铜器名为“潘铜” , 和华亭(今上海地区)胡姓匠人铸的“胡铜”曾名噪一时 。 明代时也有主张用铅或锡制作“茶瓶”来煎水 , 亦称“煎水瓶” 。 明代常用“竹炉”煎水煮茶 。 明初谢应芳 《煮茗轩》 诗中有云:“午梦觉来汤欲沸 , 松风初响竹炉边” , 就谈到了煮茶的“竹炉” 。 清代时 , 无锡惠山“听松庵”曾保存有一尊受人珍视的明代竹炉 。 其传闻为:明初洪武年间 , 听松庵有一住持性海 , 号“真上人”者 , 为时人所重 。 平日暇时 , 每每“汲泉试茗以自娱” 。 时有一浙江湖州善制竹者对他说:“师嗜茗 , 请以竹为茗具 , 可乎?”遂由性海亲自设计 , 由制竹者精制成一炉 , “圆上而方下 , 高不盈尺” , 以细土为胎 , 外编竹为廓 , 胎土“甚坚密” , 以手叩之“铿然作金石声” , 炉身中空 。 此竹炉制好后 , 一直为性海所使用、珍藏 , 至清乾隆南巡时 , 此炉还存于庵中 。 古代煮茶时煎水的燃料也大有讲究 。 陆羽在 《茶经》 中说:“煎茶其火用炭 , 次用劲薪 。 ”劲薪指桑木、槐木、桐木之类坚固细密的木材 , 而不宜用柏、桂、桧等含油脂的木材 。 如用朽废木材作燃料 , 则煎出的茶汤有“劳薪之味” 。 明人认为煎水用炭以浙江长兴茶山所出的“金炭”最好 , 称其为“汤友” 。 而清人则主张用桫木去皮烧成炭煎水为佳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