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当代的茶道精神

  此后 , 陆续有专家在他们的著作中 , 都对中国茶道精神发表自己的意见 。
    林治先生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提出“茶道四谛—和、静、怡、真”: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
    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
    余悦先生在《中国茶韵》一书中提出“探讨茶道精神的走向” , 并认为它的走向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为中和之道 。
    二为自然之性 。
    三为清推之境 。
    四为明伦之礼 。 ⑨
    赵天相先生则认为可以将余悦先生提出的“四个方面”概括为四个字:
    中和之道可表述为“和” 。
    自然之性可表述为“清” 。
    ‘清推之美可表述为“美” 。
    明伦之礼可表述为“敬” 。
    并建议将次序改为清、美、和、敬 , 因为作为自然之性的“清”是茶的本性 , 也是茶道的本质属性 。 “美”列为第二 , 是因为没有茶美、艺美便不会产生茶道和茶道精神 。 “和”虽列为第三 , 却是茶道人文精神的核心 。 “敬”是客来敬茶 , 是中国茶道精神最传统最具体的体现 。
    陈文华先生在《长江流域茶文化》一书中 , 鉴于各家都是以四字来概括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 为避免雷同之嫌 , 尝试用“和、静、雅”三个字来概括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之魂—和 。
【下 当代的茶道精神】    茶之性—静 。
    茶之韵—稚 。
    书中认为:“(中国茶道)有三个特征值得加以注意 , 那就是和、静、雅 。 这三者首先来自茶叶的自然属性 , 然后体现在茶艺的艺术性 , 最后反映在茶道的行学性 。 形象地说:和是茶之魂 , 静是茶之性 , 雅是茶之韵 。 实际上它们既是中国茶艺的主要特点 , 也是中国茶道的本质特征 。 ..1c在后来出版的《中国茶文化学》中 , 又将三者的次序调整为静、和、雅 。 。
    以上各家对中国茶道u本精神的归纳 , 虽然不尽相同 , 但其主要精神还是接近的 , 特别是清、静、和、美、敬、雅等等是符合中国茶道精神和茶艺的特性的 , 和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及韩国茶礼的“清、敬、和、乐”的荃本精神也是相通的 。
    如果我们将各家的主张总括起来 , 共有廉、美、和、敬、理、清、融、健、性、伦、怡、真、俭、静、洁、正、深、远、圆、雅等20个字 , 这些仅是现代茶文化专家对中国茶道精神的理解和阐述而已 , 并非等于古代就有如此丰富、如此完备、如此理想的理论体系 。 虽然其中大多数都触及中国茶道精神的琴些层面 , 只是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 , 从不同角度来提炼、概括 , 有的甚至仅凭良好的愿望使用几个美好的字句 , 而没注意到茶道是不能脱离茶叶和茶艺而凭空产生的 , 不知茶道精神应该涵盖茶
    叶的特性和茶艺的精神 , 因而见仁见智 , 各有侧重 。 至于他们的观点能否为大家所接受 , 形成共识 , 更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考验 。
    我们认为 , 目前想仅用四个字就要准确、全面地概括中国茶道的真谛 , 形成统一的认识 , 提出大家都能认同的中国茶道的严格定义 , 是很困难的 , 甚至是不可能的 。 比如就以目前认同度较高的庄晚芳教授所提倡的‘’廉、美、和、敬” , 就有人认为“廉”是对当官者的要求 , 对老百姓来说 , 似乎提“俭”更合适 , 也有人建议以“清”来代替“廉” 。 至于其他各家的观点 , 至今仍然是各持己见 , 仅供参考而已 。 原因是自唐代起“茶道”就与濡、释、道三家思想融在一起 , 给人们留下选择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 , 各个阶层的人士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 , 不断加以发挥创造 , 因而也就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严格的清规戒律 。 既然如此 , 现在要人为地硬性制定儿则教条 , 让生活在多元化现代社会的人们来遵循 , 是既不可能 , 也无必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