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修持说

“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饮涤昏寐, 情思朗爽满天地 。 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 。 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 。 ” 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炙茶之法 。 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统笼贮之 。 远近倾慕, 好事者家藏一副 。 有常伯熊者,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 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 ”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可以:“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 。 可见, 早在我国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
饮茶而言道、有道并因茶入道, 这当然要归功于茶圣陆羽了 。 陆羽在《茶经》这部旷世巨著里, 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 不但使饮茶程式化, 更使饮茶艺术化了 。 他细分十事, 详加评说, 使茶道初具规模 。 饮茶至宋代已蔚为大观, 出现了许多热衷于品茗艺术的文人雅士, 如蔡襄、黄儒、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 。 甚至连一些帝王贵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 为茶道推波助澜 。 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 就曾亲自碾茶、煎茶, 并写有一部茶学专著《大观茶论》 。 他们或以语言文字入茶, 或以艺术修养入茶, 或以佛法禅机入茶, 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 使中国品茗艺术真正从日常煎点提升到精神品饮的境界上来, 茶道过程中那种雅洁、清静、空灵、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 为中国茶道的最终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茶道历元而降至明清时, 已渐呈衰落之势, 如山涧寒泉, 给人以冷寂感 。 明清时的茶道往往流传于文人雅士间, 成为中国文化的一股清流 。 近年来,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生存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茶道又渐呈发展趋势 。 冷香斋主人以为,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 成为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核心, 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 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 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 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 。 或者简单的讲, 品饮者对茶的觉悟, 称作茶道 。 由此可见, 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 是要实修实证的, 不仅要在“理”上认知, 更要在“事”上修证, 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 。 如同参禅一样, 研究公案、阅读禅宗史料充其量只能算作文字禅, 其实和悟道没有多大关系 。 茶人对于茶道的修证, 称作茶道修持 。
 【茶道修持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