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三法"

制茶法、烹茶法、佐茶法是茶艺"三法" , 也是文化艺能 , 茶道寓于其中 。 制茶之法草创于唐代 , 千百年来 , 其工艺由蒸青发展到炒青;制茶法又左右了烹茶法的流变 , 由煮饮到煎饮到清饮;佐茶法通融古今 , 各法并存 , 或茶与食混合 , 煮(或炒)而食之;或茶与食混合 , 煮(或掺入)而饮之;或清饮配茶点 , 佐而饮之 。 制茶法制茶是门艺术 , 自然也是文化 。
唐代之前不懂制茶法 , 茶叶"煮茶汤式"烹而食之 。 陆羽总结前人经验 , 草创蒸草制茶法 , 形制以饼茶为主 。 宋代茶道屈从王道 , 贡茶花样翻新 , 龙、凤团饼价昂贵得令人咋舌 。 明代茶道力追盛唐 , 务实 , 富有创意 , 在制茶法上普及了炒青法 , 并由此形成今之六大茶类 。
制茶是门艺术 , 左右其发展进程有两个因素:一是科技水平 , 二是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 。
茶叶内在的优良品质为自己开拓了发展的前景 。
唐代以前尚无成熟的制茶工艺 , 如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诗序》中所说:自周以降 , 及于国朝 , 茶事竟陵子陆季疵(陆羽号与字)言之详矣 。 然季疵之前称茗饮者 , 必浑以烹之 , 与夫渝(以汤煮饮)蔬而啜者无异也 。
"吃茶"一说大概源于唐代之前 , 那时人们不懂茶叶加工技术 , 采摘回来便用"煮茶汤法"烹而食之 。 到秦汉以后稍有改进:荆巴间采叶作饼 , 叶老者 , 饼成以米膏出之 。 欲煮茗饮 。 先炙令赤色 , 捣末置瓷器中 , 以汤浇 , 复之 , 用葱、姜、桔子芼(mào)之 。
以上引文出自三国魏时张揖著《广雅》一书 。 三国时已开唐代饼茶之先河 。 但茶中浇汤 , 混入佐料 , 陆羽对此不感冒 , 称之为"沟渠间弃水" 。
陆羽总结前人制茶经验 , 将新鲜茶叶"蒸之 , 捣之 , 拍之 , 焙之 , 穿之 , 封之 , 茶之干矣" 。 其工艺流程是:①蒸茶;②解块;③捣茶;④装模 , 模型有方形、圆形、鸟形、掌形、薄片形等 , 大的重50两 , 小的重1斤;⑤拍压;⑥出模;⑦列茶 , 即晾干;⑧穿孔 , 在茶饼上钻眼;⑨解茶 , 将茶饼分开;⑩贯茶 , 用贯把饼串起来;⑾烘焙;⑿成穿;⒀封茶 。
简而言之 , 只有三个步骤:蒸茶;制饼穿孔;烘焙封装 。 此法归属"蒸青制茶法" 。
饼茶的研制是制茶史的一次革命 。 使茶真正成为饮品 , 饼茶能有效地保存茶叶的色、香、味 , 也便于运输 , 使茶事能普及到不产茶地区 。
陆羽创制的饼茶图实惠 , 于茶事外不下功夫 , 贯彻"精行俭德"的原则 , 符合唐代茶道之精神 。
宋承唐制 , 仍以蒸青法制作的饼茶为主 。 北宋由分裂、动乱走向统一、承平 , 社会安定 , 经济发展 , 南宋时代渐趋浮华 , 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 , 西湖歌舞几时休" , 于是有《清明上河图》 , 有宋词 , 有程朱理学 。 出现"斗茶"游戏 , 并成为后世茶道仪式之滥觞 。 这是追求世俗享乐的时代 , 也是学者们内省之时代 。 如此时尚 , 别指望宋人在制茶上有什么划时代的创造 。 他们的心思用在继承和发挥前人的技巧上 。 仍是唐人饼茶 , 但制作更精巧 , 如当时的北苑茶 , 其制作之精细令后人惊叹;蒸茶前"茶芽再四洗涤" , 榨茶前"淋洗数过" , 烘焙中还要沸水浸三次 。 如此罗嗦是为了让茶叶"出膏" , 就是榨出汁液 , 经此番处理 , 茶味淡薄 , 茶品下降 。 茶中有"道"乎?有道 。 宋人生活得从容安定(大部分年代是这样) , 忒多闲功夫 , 有的是时间折腾 。
于是唐人挺气派的饼茶在宋人手中变成小巧玲珑的龙 , 凤团饼 。 赵宋王朝治国以"虚外实内"为指导思想 ,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官职分离"的官制 , 官依旧制叙品秩 , 但实际上的主事者是钦派大员 , 这些人直接向皇帝负责 。 军事的兵制也很独特 , "兵不知将 , 将不知兵" 。 这套政治制度加强了至高无尚的皇权 。 为了攀权结贵 , 一批人便在贡茶上大作文章 , 就连大书法家、《茶录》作者蔡襄也为之折腰 , 为皇上精心监制小龙团 。 苏东坡在《荔枝叹》中讥刺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米芽 , 前丁后蔡相笼加 。 争新买宠各出意 , 今年斗品充官茶 。 丁 , 指丁渭;蔡 , 则是蔡襄 。 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中说:茶之品 , 莫贵于龙凤 , 谓之团茶 , 凡入饼重一斤 。 庆历中 , 蔡君谟(襄)为福建路转运使 , 始造小片茶以进 , 其品绝精 , 谓之小团 , 凡二十饼重一斤 , 其价值金二两 。 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 每因南郊致斋 , 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 , 四人分之 。 官人往往缕金花于其上 , 盖其贵重如此 。 这是微型团饼 , 每饼只有市秤6钱 , 比今之市面盒装茶份量最轻的还轻一半 。 1斤龙团值金2两 , 宋代1两合37.3克 , 2两合74.6克 , 若按今之行情 , 每克金子按100元计 , 则每斤茶合7460元 , 这价值之昂贵叹为观止 。 然而这还上不了"吉尼斯纪录" , 神宗熙宁年间 , 福州转运使贾青创制"密云龙"茶 , 蔡绦《铁围山丛谈》说"其云纹细密 , 更精细于小龙团也 。 "二、三十年后 , 哲宗朝又刷新纪录 , 福建转运使呈送的"瑞云龙"更见精巧 , 因难于生产 , 一年上贡只有12饼 。 又过了四、五十年 , 徽宗宣和年间 , 在建和当官的郑可简别出心裁 , 挑极嫩的茶芽芽尖 , "只取其心一缕 , 用珍器贮清泉渍之 , 光明莹洁 , 若银线然 , 以制方寸新銙(kuà , 茶模子)" , 此茶名"银丝水芽" , 茶饼1寸见方 , 印有蜿蜒曲折的游龙 , 称为"龙团胜雪" , "每片计工值4万" , 这大概要算世界上最贵的茶叶了吧!然而还未就此打住 , 有人于中杂以龙脑等名贵香料 , 使之身价倍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