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大茶庄 , 民国时期杭州最大的三家茶号之一 , 开在羊坝头 。 另外两家 , 分别是“汪裕泰”和“翁隆盛” 。
羊坝头大街上的五层洋房:方大老板是怎样崛起的?
“前世不修 , 生在徽州 。 十一二岁 , 往外一丢 。 ”这是一句在徽州流传甚广的俗语 。 当地山多地少 , 十分贫穷 。 明清时候 , 当地人多外出讨生活 , 徽商就这么来的 。 和那些“往外一丢”的小孩一样 , 方冠三识了几个字 , 年方十五便背上简单的行囊 , 背井离乡 , 出门讨生活去了 。
在深渡码头 , 方冠三搭上了木船 , 顺着新安江清澈的江水一路向东 。 “府对府、三百五 , 慢不慢、三日三夜到杭州”(徽州府到杭州府的水路历程) , 到达了目的地——浙江省城杭州 。 随后 , 在一人推荐、一人担保之下 , 他来到杭州“乾泰昌”茶行当起了学徒 。 由于聪慧、本分、勤俭、谨言慎行的个性 , 方冠三深受老板的器重 。
从业十几年后 , 经老板的帮助 , 他也在杭城最繁华的地段羊坝头大街上开了一家茶庄 , 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字号——“方正大” 。 “方正大”是怎样在竞争激烈的杭州茶号生意里站稳脚跟 , 并且一步一步崛起的 , 我们已经所知无多 。 我们知道的是 , 后来 , “方正大”不仅站稳了脚跟 , 还兼并了原先的“乾泰昌” 。
作家王旭烽在她的小说《南方有嘉木》中提到方冠三的名字 。 她说 , “从徽州穷乡僻壤出来的小学徒 , 到腰缠万贯的大老板 , 这部发家史 , 说起来 , 也不知有多少故事呢 。 ”确实如此 。 随着多年经营的积累 , 以及徽商自古以来克勤克俭的品质 , 1930年 , “方正大”在当时杭州最繁华地段羊坝头大街的拐角 , 造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五层洋房 , 与高义泰绸缎庄遥遥相对 。 “方正大”也成了杭城屈指可数的著名茶庄之一 。
“方正大”不仅做龙井茶的门市销售 , 还做邮售、厂商批发等业务 , 在广东、香港都设有办事处 。 生意往来客户遍及各省、市及港、澳、海外各地 , 每年吞吐的茶叶数以万斤计 。 茶庄信誉好 , 经济实力雄厚 , 茶庄发行的“庄洋”还能够在较大的范围流通 。
归家路上的一次劫难:“方正大”是怎样衰落的?
【寻访杭州“方正大”茶庄】就像一部大戏 , 总有起起落落 。 方冠三和“方正大”的衰落 , 正是因为战乱 。
抗日战争爆发 , 茶叶生意一落千丈 。 1937年12月 , 杭州沦陷 , 方冠三携家眷带着细软财物 , 从水路逃难 , 回皖南老家 。 一家人从钱塘江溯水而上 , 历经千辛万苦 。 在途中又遭到匪盗劫抢 , 装有多年积蓄的皮箱细软下落不明 。 遭此重创 , 方冠三一病不起 , 不久就去世了 。 他一生勤勉辛苦 , 白手起家创业 , 辉煌过一时 , 终因时局动荡而未能长久 , 令人惋惜 。
方冠三离世后 , 长子方舜琴继承父业 , 接管了方正大茶庄 。 方舜琴自小在茶庄帮父亲做事 , 耳濡目染 , 经商能力应当不错 , 虽勉为支撑 , 仍然不太景气 。 在方舜琴与外地职员吴孝思的几封信件往来中 , 可以窥见一斑 。 在一封信中 , 方舜琴写道:“吴兄 , 最近可好?时局动乱 , 众人逃难 , 茶行生意是一日比一日难做了 。 你在嘉兴 , 暂不要进货 , 行情不好 , 恐茶庄这里销售不佳而致积压太多 。 你还有一些钱 , 存在茶庄 , 现在已经用不上了 , 是否支领回去?若是继续存放茶庄 , 则不能按原先的约定付予利息了 , 还望理解 , 切切 。 ”
推荐阅读
- 越王使其大夫子余造舟翻译 越王使其大夫子余造舟的翻译是什么
- 河南推出红茶新品南召“玉兰红”
- 考中学教师资格证的相关准备
- 如何选择睡衣?
- 杂粮之都是哪个城市 “中国杂粮之都”在哪里
- 霸王龙脑袋上竟然自带“空调”?
- 为什么保健品企业必然“行骗”?
- 泡茶、饮茶有“五大”讲究
- 二 张家口“茶马互市”与张垣古堡
- 一 张家口“茶马互市”与张垣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