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茶嗜玉川子——路通,喝绿茶的功效与作用


爱茶嗜玉川子——路通,喝绿茶的功效与作用

文章插图

爱茶嗜玉川子——路通【爱茶嗜玉川子——路通,喝绿茶的功效与作用】一碗润喉 , 一碗寂寞 。 三碗寻干肠 , 却只有五千卷字 。 四碗轻汗 , 人生的委屈 , 到毛孔 。 五碗筋骨清 , 六碗仙丹清 。 七碗不能吃 , 只有两个腋下凉风习习 。 鲁通(约795 ~ 835年) , 名虞川子 , 济源(今河南)人 , 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 , 唐代诗人 。 路通一生爱茶成癖 , 他的一曲 《茶歌》 , 自唐以来 , 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 , 千年不衰 , 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 , 仍屡屡吟及 。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中 , 诗人点视孟谏议白绢密封并加三道印泥的新茶 , 在珍惜喜爱之际 , 自然想到了新茶采摘与焙制的辛苦 , 得之不易 。 接着 , 诗人以神乎其神的笔墨 , 描写了饮茶的感受 。 茶对他来说 , 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 , 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 , 当地饮到第七碗粗老茶茶时 , 只觉得两腋生出习习情风 , 飘飘然 , 悠悠飞上青天 。 《茶歌》 的问世 , 对于传播饮茶的好处 , 使饮茶风气普及到民间 ,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所以后人曾认为唐朝在茶业上影响最大最深的三件事是:陆羽 《茶经》 , 卢仝 《茶歌》 和赵赞“茶禁”(即对茶征税) 。 宋胡仔在 《苕溪渔隐丛话》 中说:“玉川之诗 , 优于希文之歌(即范仲淹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 , 玉川自出胸臆 , 造语稳贴 , 得诗人句法 。 ”诗人作这首 《茶歌》 的本意其实并不仅仅在夸说茶的神功奇趣 。 诗的最后一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岂知这至精至好的茶叶 , 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 , 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的 , 此种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啊!卒章而显其志 。 在一番看似“茶通仙灵”的谐语背后 , 隐寓着诗人极其郑重的责问 。 卢仝 《茶歌》 自宋以来 , 几乎成了人们吟唱茶的典故 。 诗人骚客嗜茶擅烹 , 每每与“卢仝”、“玉川”相比:“我今安知非卢仝 , 只恐卢仝未相及 。 ”(明胡文焕);“一瓯瑟瑟散轻蕊 , 品题谁苦荞茶的功效与作用比玉川子 。 ”(清汪巢林) 。 品茶赏泉兴味酣然 , 常常以“七碗”、“两腋清风”代称:“何须魏帝一丸药 , 且尽卢仝七碗茶 。 ”(宋苏武);“不待清风生两腋 , 清风先向舌端生 。 ”(宋杨万里) 。 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 , 民国初年曾改为茶社 , 有一楹联云:“三篇陆羽经 , 七度卢仝碗 。 ”1983年春 , 北京举行品茶会 , 会上88岁的老书法家肖劳即席吟茶诗一首 , 亦引卢仝 《茶歌》 为典 , 有句云:“嫩芽和雪煮 , 活火沸茶香 。 七碗荡诗腹 , 一瓯醒酒肠 。 ” 卢仝在太和九年(公元835年)“甘露之变”中被误捕 , 遇害 。 其时 , 卢仝正留宿长安宰相兼领江南榷茶使王涯家中 。 据贾岛 《哭卢仝》 句:“平生四十年 , 推著白布衣 。 ”可知他死时年仅40岁左右 。 另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 《济源县志》 载:在县西北二十里石村之北 , 有“卢仝别墅”和“烹茶馆” , 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 , 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 。 卢仝自号“玉川子” , 乃是取其泉名 。 隐二寺记》和 《武林山记》 冰岛位置 。 可惜这些著述传世甚少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