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纵横,茶叶机械设备( 二 )



花茶的发明虽在宋代, 但到明代时, 花茶已从文人隐士别出心裁的雅玩逐渐普及到民间, 成为普通人品茶的又一新天地 。 "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 放花的比例是"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 因为"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 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 。 木樨采摘的花先去掉枝蒂和沾在花上的灰尘与虫子, "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 用竹叶或纸扎牢, "入锅重汤煮之, 取出待冷, 用纸封裹, 置火上焙干收用" 。 流行的还有"橙茶", "将橙皮切作细丝, 一斤以好茶五斤熔干, 入橙丝间和 。 用密麻布衬垫火箱, 置茶於上烘热, 净棉被罨之 。 三两时随用建连纸袋封裹, 仍以被罨焙干收用" 。 另有一种"莲花茶", "於日未出时, 将半含莲花拨开, 放细茶一撮, 纳满蕊中, 以麻皮略絷, 令其经宿 。 次早摘花, 倾出茶叶, 用建纸包茶烘干 。 再如前法, 又将茶叶入别蕊中, 如此者数次, 取其焙干收用, 不胜香美" 。

水质评鉴, 是品茶的又一要素, 也是明代茶书论述的又一重点 。 前人一贯对水的鉴别十分重视, 明代也有专着, 如田艺蘅撰的《煮泉小品》(1554年), 全书5000余字, 分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十类, 议论夹杂考据, 洋洋地阐述了各类水的具体状况, 虽然不乏可议之处, 但仍不失为一本系统的烹茶用水着作 。

在宋、元时代之后, 中国人所饮用的茶, 固形茶是最通行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后, 认为固形茶是奢侈浪费, 已经失去茶的真味, 同时要人民节省劳力, 於是废止末茶(使固形茶成为粉末的)而鼓励人民喝一种连茶叶的煎茶 。 这一种从固形茶到煎茶的大变化, 使得中国茶书的根底发生动摇, 但随着煎茶的普及, 关於茶的知识的需求也格外提高 。

从明代开始, 有茶政之设, 正式管理以茶易马的互市, 这种机构称为"茶司马", 为官家正式设立管理茶政的大组织, 可见茶在当时已占明朝军事与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 。

清代

清代伊始, 就废弃一切禁令, 允许自由种植茶叶, 或设捐统收, 或遇卡抽厘, 以讫於民国的茶政 。 从此可看出:茶是人民不可缺少的主要饮料, 所以才视之为:"开门七件事, 油、盐、柴、米、酱、醋、茶 。 "

进入封建末世的清代, 虽然有过"康乾盛世", 但终究无可挽回地走上了政治经济的式微之路 。 在这种新的格局下, 中国茶文化虽然不免受到影响, 而饮茶却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 只是清代二百六十多年间, 茶的着作只有十多种, 其中有的还下落不明, 与明代的盛大状况相比, 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

然而, 清代的痴茶、爱茶、醉茶之士, 并非完全在传统中作茧自缚, 他们也有鲜活的思想和勃发的创造 。 只是他们的真知灼见, 大多融会到诗歌、小说、笔记小品和其他着述之中 。

丰富地载录清代茶事的书, 当首推《清稗类钞》 。 这部书由清末民初人徐珂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 并叁考报章记载而辑成, 大都是反映清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的 。 该书中关於清代的茶事记载比比皆是, 如"京师饮水"、"吴我鸥喜雪水茶"、"烹茶须先验水"、"以花点茶"、"祝斗岩咏煮茶"、"杨道士善煮茶"、"以松柴活火煎茶"、"邱子明嗜工夫茶"、"叶仰之嗜茶酒"、"顾石公好茗饮"、"李客山与客啜茗"、"明泉饮普洱茶"、"宋燕生饮猴茶"、"茶癖"、"静叁品茶"、"某富翁嗜工夫茶"、"茶肆品茶"、"茗饮时食肴等等, 成为清代茶道与清人"茶癖"的全景观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