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从学生抓起:“见义勇为”需要知识与技能支撑|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 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 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 首批拟组织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 。 重点任务包括普及校园急救知识、配备校园急救设施和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
表面看这是急救“从学生抓起”, 实质上, 它是我国社会急救工作走向科学化、组织化的开端 。 以前, 社会急救作为“见义勇为”的一种, 通常以一种道德义务的形式被倡导 。 但社会急救作为急救医疗的前端程序, 必须以专业知识、技能与网格化设施为支撑 。 现在教育部的学校急救教育试点与校园急救设施配备配套进行, 昭示着一个急救体系建设时代的到来 。
公共场所的社会急救又称院前急救, 往往是针对一些如心脑血管疾病而出现的 。 最有效的急救是医疗机构的专业急救, 比如随着120急救车辆的出动, 急救医护人员、急救设备到场 。 但在专业人员和设备未到场之前, 同样需要有人对病患采取急救措施 。 对于这种社会急救来说, 同样需要必要的急救知识、急救设备 。
建立社会急救网格、部署具备急救资格的急救志愿者以及必要急救设备, 就成了社会文明的标志, 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实际上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 。 在部分发达国家, 在广泛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覆盖城乡的社会急救网络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 具备急救资格的急救志愿者与急救设备处于核心地位 。 有资料显示, 法国急救培训普及率达到40%, 德国是80%, 日本甚至达到90% 。 急救培训普及率, 是评价社会急救体系是否完备的关键指标 。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社会急救体系的建设, 从过去寄望于路人的见义勇为转向对急救人员的培训、急救设备的配置, 直到建设完整的社会急救体系, 这种转变体现了理性精神与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 比如2020年初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规定, 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 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开展急救培训、普及急救知识, 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经过急救培训的人员积极参与公共场所急救服务 。
这种转变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 是现在各地都在单位、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 武汉宣布到2025年中心城区实现“10分钟急救圈”, 年内将在市内主要公共场所部署500台AED 。 今年5月, 15台AED已在市民之家安装并启用, 120名市民之家一线窗口工作者、物业人员、保安等接受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
将急救培训纳入学校教育, 是我国社会急救体系建设的加速器 。 相信随着知识与技能培训从学生抓起, 加以急救设备的加快部署, 一个完善的社会急救网络将加快建成 。 目前我国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不到1%, 建成高效急救网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但先试点, 再推广, 方向是对的, 这可以说是我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的最新一个进展 。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 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
【急救从学生抓起:“见义勇为”需要知识与技能支撑|长江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