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万亿理财“新生”

文 郝亚娟
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 , 银行理财进入新纪元 。
在资管新规确立的主动化、净值化的监管导向下 , 大资管新格局已见雏形 。 相关数据显示 ,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 , 银行理财规模存续余额27.95万亿元 , 净值化比例超过80% 。
在新一轮财富管理的大潮中 , 各个资产管理机构逐鹿群雄、各显神通 。 分析人士指出 , 监管部门推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 , 产品逐步回归金融本源 。 对于银行理财而言 , 融合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并进行全链条布局将是发展趋势 。
铺路:破刚兑 促转型
随着大中型银行陆续完成布局 , 理财子公司发起设立的主体向地方银行转换 。 2021年 , 多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 , 这其中 , 城商行、农商行成为“主力军” 。 一边是承接母行存量产品 , 另一边是积极发行新产品 , 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在2021年进入冲刺阶段 。
《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部分银行已实现理财产品的全面净值化转型 。 从整体情况来看 ,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 ,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 , 银行理财净值化产品占比达86.56% 。
与此同时 , 资管新规的一系列配套文件也相继出台 , 为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和净值化转型奠定基础 , 同时也进一步统一了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的监管规则 。
2021年6月 , 银保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 从产品定义、投资范围和集中度、流动性管理和杠杆管控、估值核算、赎回与销售管理、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对现金管理类产品作出细化规范 。
值得一提的是 , 估值法的调整成为银行理财净值化的关键一步 。 根据相关监管要求 , 自2021年9月1日起 , 国有六大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对于理财产品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资产 , 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
对此 , 普益标准研究员张楚惠指出 , 银行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向市值法转变 , 将会在短期内加大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 , 对投资端的影响体现在:一是在债券市场上 , 银行将会减少配置低评级的收益率波动较大的底层资产;二是银行将更重视产品风险管理 , 降低投资集中度风险 , 产品类型布局多元化 。 “这意味着银行或理财子公司对市场研判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更加重要 , 需从人力和系统等多方面进行提升 , 但由于部分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投研能力有限 , 前期可以采取投顾模式以及FOF/MOM模式 , 和券商、基金等资管机构合作 , 以加强寻找优质资产和配置资产的能力 。 ”
除了调整估值法外 , 2021年12月 , 《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正式出台 , 通过建立专门的理财产品流动性管理规定 , 有助于督促理财公司完善流动性管理机制 , 防范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波动性增加带来的赎回风险 。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分析:“传统理财业务的资金池模式暗藏着较高的流动性风险 , 即多只资管产品对应多项资产 , 将募集的短期资金投放到长期的债权或股权项目 , 一旦难以募集后续资金 , 则很容易发生流动性风险 。 因为理财产品一旦出现破净 , 或政策变化等各种因素冲击时 , 理财产品便可能会面临诸如大额赎回、连续赎回等难以应对的流动性风险 。 而当市场急剧变化时 , 理财产品可能也会因为估值无法公允、投资资产无法合理变现、无法合理获得资金支持等问题而陷入流动性危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