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说不清是第几次踏进少林山门了 , 迎面而来的依然是那棵硕大无比的银杏树 , 相传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 尽管尚未到抽枝拔叶的季节 , 而那枝杈间分明透着几分生长的欲望 , 在寒风中诉说 。 正自出神 , 猛听有人唤我 , 回头一看 , 却是永信爱徒延化 , 老友相见 , 尽管事出必然仍不免有几分惊喜 。 从他口中得知 , 永信师父正在家休息 。 三步并做两步走 , 拾级而上 , 方丈室中正亮着灯 。 轻轻叩门 , 传来师父亲切的声音 , 推门进去 , 室中惟有师父及一泡茶小童 , 师父正自品茶 。
没有什么寒暄 , 师父请我吃茶 。 我则奉上友人心意――一把元长厚的紫砂壶 。 师父用壶盖轻敲壶把 , 声音清越 , 连称好壶 。 与大师相识多年 , 在一起饮茶还是头一遭 。 能有此清福不知是哪世修来的 。
大师兴致颇高 , 边饮边谈 , 思续宏阔 , 高屋建瓴 。 由茶谈及修行、谈及人生、谈及文化 , 竟谈出一段亘绝千古的“方丈茶情”来――
泡茶的过程便是修行
方丈谈到了茶的历史 , 他说 , 在中国 , 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神农氏时期 , 但当时并没有把茶当饮料 。 到了唐朝 , 陆羽写《茶经》 , 详细记录了茶的种类、该用什么水泡什么茶以及比较全面的茶具茶点等 , 被后人奉为经典 。
说起陆圣人的生平 , 师父说 , 他是个弃儿 , 自幼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 。 积公是唐朝的高僧 , 曾受到唐朝代宗皇帝的召见 , 可见其学问之深厚、影响之深远 。 陆羽自幼得积公大师教诲 , 随其在寺院中采茶、煮茶 , 对佛理自然有很深的感受 , 我们今年看《茶经》 , 里面蕴涵着宁静安详的意趣 , 刚好与佛家的性格相一致 。
我问大师 , 少林寺讲究“禅拳归一” , 这和“禅茶归一”究竟有无关系?
大师一笑 , 说 , 我提出“武术禅”是缘于少林武术禅武合一而博大精深 , 以禅入武 , 习武修禅 , 决非自卫之小技;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 , 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 , 这就是所谓“禅拳归一” 。 而“禅茶归一”的故事则自古以来不胜枚举 , 赵州的“吃茶去” , 不也是一脉相承?在少林寺 , 很多僧人有饮茶的习惯 , 我觉得这是一种修行方式 。 佛家讲究参禅 , 喝茶的过程就是参禅的过程;练武术是不是呢?我说当然是 , 否则怎么称得上“武术禅”?不仅如此 , 出家人的起居生活都可算是参禅 。
那大师目下也是在参禅?
大师端起茶杯 , 将杯中茶饮尽 , 说 , 我刚刚喝这一口是个结果 , 而之前的泡茶才是真正的参禅 。 泡茶的过程非常好 , 喝茶要观其色 , 闻其香 , 品其味 。 你要是看看日本李千家泡茶就知道了 。 从他开始泡到喝 , 需要几十分钟的时间 , 你看他过程就感觉很过瘾 , 就能带来一种境界 。 过程很细 , 本来拿着壶就可以倒 , 他偏偏要附加很多复杂的环节 , 而且要加上文化的涵义 , 让每一个步骤都严禁而不失风味 , 那真是把泡茶上升到艺术境界了 , 所以台湾人习惯称泡茶为茶艺 。 日本人泡茶的过程中心态非常静 , 他们认为泡茶的过程是一种修道 , 故有“茶道”一说 。
会喝茶的人可以品尝出人生的大道
方丈说 , 出家人讲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 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好的习惯 , 如何把这些不好的习惯去掉 , 达到见性、成佛 , 便是修行了 。 释迦牟尼佛为众生开设了八万四千种修行法门 , 是根据众生的根基来定的 , 这样看来 , 修行的方法很多 , 可谓“无处不禅” , 无处不产生智慧 , 不仅对出家人而言如此 , 在家人也有很多 , 关键你能不能发现它 , 发现了 , 并努力修行 , 就不会有烦恼和痛苦;如果没有发现 , 自然产生不了智慧 , 于是做什么事都做不好 , 处处碰壁 , 你就会感到烦恼 。
推荐阅读
- 人生病了为什么会反应迟钝?
- 2018年薪酬最高五大行业
- 要是至尊宝拔不出紫青宝剑,紫霞还会爱上他吗?
- 日本人为何不喜欢分家产?
- 越王勾践心爱的宝剑为何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楚国墓室?
- 趣味象棋之知彼知己
- -一杯酒成知己 一杯茶能醉人,岳西茶叶
- 消胀止疼茶
- 【茶中知己】见不到常思君 见不到他
- 上斩昏君、下宰贪官?尚方宝剑真的这么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