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画是什么( 二 )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 , 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 , 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 , 如高山堕石 。”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 , 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 。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 , 该快时还是要快的 。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 。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 。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

写意画是什么

文章插图
step3: 追求意境、缘物寄情:
中国的写意画,自元代尚意以来,由于文人的介入 , 一直把追求意境美放在首位,画家的文学修养直接反映到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成为中国写意画雅俗,优劣和文野之分,而且成为衡量画家艺术修养高低的重要标准 。
意境的创作,不但有赖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深入研究,而且有赖于画家主体情思的积极活动 。这与张璪“外师造化 , 中得心源”是一致的 。触景生情须外师造化,在画家审美心理因素的驱动下,发挥“中得心源”的创作过程 , 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 。作为内因的学识修养,首先在人品,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画的传统,所谓“人品不高,落笔无法”,“人品即画品”,画家的人格修养、情操品位是内因的主导,意境的创作实际上是作品人品高低的真实写照 。王冕画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借梅之高洁标谤自身之品格修养 。郑板桥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没有画青蛙,只画了几只蝌蚪,但十里蛙声如在耳边响起 。这些作品如果舍弃了诗化的意境,格调的高雅便不复存在了 。

写意画是什么

文章插图

【写意画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