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紫砂矿的开采情况

明清时期开采陶土便已成为黄龙山一带农民的主要副业 。 清初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记载:"石且白砀 , 凿黄龙 。 宛掘井兮千寻 , 攻岩有骨 , 若入渊兮百仞".王稚登《荆溪疏》中记载:"……高原峻板 , 半凿为坡……"这些都展现了早期陶工在黄龙山采掘陶土的情景 。
早期开采主要在矿体露头处 , 沿泥层追泥掘进 , 或是凭经验在黄龙山的山底脚处试找"眼口",由"眼口"开凿引进至黄石层下部 。 当发现有泥可采时 , 逐步追泥深人 , "眼口"便扩大成为"宕口".
早期开采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榔头、楔子、钢钎、尖嘴锄等 , 因没有现代化设备的介入 , 大多属于浅表层或单一小洞井开采 。 其开采方式基本是沿泥层顺层开采 , 有时采用开支巷道采掘 , 或是上下泥层串插开采 , 但并没有折拱圈回采的情况 。 根据泥层的走向 , 采掘进深一般二三十米 , 最深四五十米 。 坑道内用黄石块砌成高1.6-1.8米、宽1米左右的拱形串(也称支护).挖进一二米再以黄石砌拱搭圈 , 以此推进 , 用以防止塌方 。 坑道内照明用油盏火 , 运输基本以竹簸箕装泥 , 短扁担(不到l米)挑运 。 洞内窄小 , 料坡坡度又大 , 最大坡度有三十多度 , 并且坑道内阴暗、潮湿 , 爬上爬下 , 极其难走 。 尽管已作支撑防护 , 但是塌方还是时有发生 , 采掘条件极其恶劣 。 因为设备落后 , 有时掘进生遇到黄石岩壁、挖通地下水、或者坑道塌方等都只能绕道或停止开采 。 即使是露天开采 , 陶工们也是使用锄头、簸箕、扁担、木制独轮车等这些原始的工具 , 采掘条件十分艰苦 。 开采效率很低;据记载年产甲泥(包括紫砂泥、乌泥等)总量最高不到2万吨 。 开采出的矿料由木制独轮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载运至山下河边 , 再由船运送至各个泥场 。
【明清时期紫砂矿的开采情况】早期的开采属于个体、小业主开采 , 矿点分布比较广泛 , 矿层各不相同;尽管采掘的紫砂矿料数量有限 , 种类却比较多样 。 困紫砂矿料在矿层中含量较少 , 一直以来泥料都比较"金贵",所以紫砂泥也有"富贵土"之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