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导悲观厌世的孩子?( 二 )


专家看法
青少年精神世界重构须关注
生命教育应播下“爱”的种子
韦屏山,南宁三中副校长,自治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曾获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突出贡献奖 。在南宁三中“2011年名师·优秀生报告会”上,谈到教育的维度时,他强调要把生命教育放在首位 。
“当今网络背景下的孩子,对死没有概念,不怕死 。”韦屏山认为,生命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已发生的自杀个案中,“例如老师批评、作业写不完,这只是导火索 。学生自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构成问题” 。
韦屏山分析,当下社会中,拥有话语权的成人大多经历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过程,对生活现状已有幸福感,但他们的孩子很多一出生就面对一个物质富裕时代,没有对比,没有体验,没有兄弟姐妹 。面对成人话语的世界,他们无法和成人沟通,只好让自己转向网络和虚幻世界,但孩子们毕竟是成长的生命个体,需要童真,需要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舒张 。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他们童年的天性已经被取代,孩子们无法释怀 。
“成人为了所谓的孩子未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尊重生命个体发展的规律,拼命地塞东西给孩子 。单一的注入式教育,把孩子的天性扼杀在起跑线上,使得孩子的精神世界过于单一,敬畏、爱心、换位思考,孩子们没有这样的情感感悟,一旦心理出现偏差,他们根本就没有调适能力 。”
韦屏山认为,目前的生命教育,教材往往空洞苍白,“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几节课,而应该是对比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情趣教育,人与自然、社会关系教育等多方面的结合 。最基本的教育应该是用对社会和成功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规范,来武装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孩子能做出明智的发展路径的选择,并最大限度地施展其才智 。这样,他们在面对社会和自然时,有较好的自我调适能力,遇到问题和困境时,也能坦然担当 。”韦屏山指出,不少家长忽略了亲子活动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只管物质给予,使孩子过于依赖网络 。在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过多抱怨社会的负面信息,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要重新构建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亲人,对生命充满好奇和探索,尊重、热爱、敬畏生命 。”
“现在好多学校的生命教育只不过是把围墙砌得高一点,把刀具收好一点,把学生盯得紧一点,或者是讲讲火灾地震来了怎样逃生 。”南宁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李英庆认为,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而应该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孩子懂得“爱”和“感恩”,要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要“爱”,必须回到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培养孩子的一颗“恭敬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