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千年紫砂

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 , 里外都不敷釉 , 采用当地的紫泥、江泥、团出泥抟制焙烧而成 。 由于成陶火温较高 , 烧结密致 , 胎质细腻 , 既不渗漏 , 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 , 经久耐用 , 还能吸附茶汁 , 蕴蓄茶叶;且传热不快 , 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 , 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 , 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 , 甚至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 。 此外 , 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 , 色调淳朴古雅 , 有“世间茶具壶为首”之誉 。 《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壶自明季始盛 , 上者与金玉等价” , 可见其名贵 。
紫砂壶式样繁多 , 所谓“方非一式 , 圆不一相” , 加之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 , 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 特别是名手所作紫砂壶 , 造型精美 , 色泽古朴 , 光彩夺目 , 成为美术品 。 历代名家的成就 , 构成了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历史 , 简述如:
1.明正德年间
紫砂壶正史始于此时 。 紫砂壶之父 , 供春(龚春) , 成为第一位著名制壶大师 。 因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 , 质地薄而坚实 , 被誉为“供春之壶 , 胜如金玉” , 使得紫砂壶成为壶中之精品 , 开始了宜兴紫砂茶具的兴盛时期 。 供春壶“栗色暗暗 , 如古金石 , 敦庞周正 , 允称神明” , 张岱《陶庵梦忆》中言道 , 宜兴罐以供春为上 , 一砂罐 , 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 。 现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 , 系供春的传器 。 自供春之后 , 与其同时代的制壶名家 , 有被誉为“四大家”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朋 , 还有李茂林 。 董以文巧著称 , 赵、元、时以古拙见长 , 李则擅长小圆壶 。
【追寻千年紫砂】2.明万历年间
活跃于此时的名家 , 有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欧正春等 , 其中以时大彬为最佳 , 余者则皆乃其弟子 。 时大彬自幼从父时朋学制壶 , 模仿供春 , 并自创一格 , 多做小壶 , 点缀在精致几案之上 , 更加符合饮茶品茗之趣味 , 故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之赞誉 。
3.明末清初
这个阶段 , 宜兴紫砂壶业出现了一批技艺高超、风格多样而且多产的制壶艺人 , 知名者有陈仲美、陈用卿、陈子畦、惠孟臣、陈辰等 。 陈仲美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 , 开创了壶史先例 。 他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 。 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 , 且用行书取代楷书 , 增加了作品的文气 。 在这之前 , 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 , 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 , 亦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 。 惠孟臣是对紫砂壶在欧洲的流行有最大影响的艺人 , 他第一个制造梨形壶 , 其中一些随中国茶叶初次介绍到欧洲的同时就远销欧洲 , 以致于英国陶工开始自行制造茶壶时 , 均仿效惠孟臣的梨形壶 。

    推荐阅读